我用筆尖感覺妳
描出茉莉花的香味
墨跡開出妳的笑靨
沿著格紙慢慢展開

我慎選字眼
組合妳的靈魂
再一次測試音律
精挑暗喻
為妳著裝上彩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睜開眼睛,嗯,還在車裡,透過擋風玻璃,看到是大片黃沙和石礫和湛藍的天空,高高低低起伏的路。這還在前往喀什葛爾的路上吧,偏頭一看,哇!司機竟然還是艾肯。

然後我就醒過來了。躺在台北狹小公寓房間裡。

這是什麼夢?我竟然夢到李桐豪《絲路分手旅行》裡面的情節,而且是其中最驚險的一段,記載作者一行三人租了唯吾爾人艾肯的車自土魯番前往喀什葛爾,途中卻發現艾肯開車不牢靠,邊開邊睡驚險萬分。

「夢是欲求的滿足」,那我做到這個夢是代表什麼樣的欲求?我想滿足我什麼?為什麼我的潛意識以這樣直接而不扭曲的情節要告訴我什麼?最有可能的是,我也想寫出像《絲路分手旅行》這樣一本書。這本書被朋友評為臺灣難得的旅行文學,真的是講旅遊見聞和情境,讓讀者隨著作者一同遊歷,慢慢捲入旅行的漩渦當中,而不是綁手綁腳地還要顧及提供各式各樣的旅遊訊息。去年,李桐豪出版了《綁架張愛玲》,讓我這個超級不愛張愛玲的人對張愛玲有了興趣,原來有人可以這樣KUSO地寫張愛玲,同時自嘲也是賣弄張愛玲賺錢,跟胡蘭成一樣是吃張愛玲的軟飯。李桐豪以張愛玲當作引子寫上海,不知道他是只記載那些跟張愛玲多少可牽扯到的地方,還是上海無所不張愛玲。我在想,如果我早點讀完他這本書,去年夏天到上海出差時也就不會那樣討厭上海了。

之後我就等著李桐豪的下一本書,看他怎麼惡搞。平常寫寫新聞台短篇文章就算了,如果要寫成一本書的話,那可不是把一些篇章湊起來就可以的。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Sep 20 Tue 2005 10:14
  • 演講

我像發呆似地望著窗外,然後低下頭,手捏著筆晃呀晃的,再抬頭看看其他人,再看看時間,喔,快到了,不由得緊張來。

這是演講比賽,校內的,這一間教室是我們高年級的賽場,我莫名其妙地坐在裡面,到了要上台,我都覺得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去年朗讀比賽我獲得了第一名,還代表學校去參加市內比賽(當然只是參加而以),我想大概是因為這樣,所以這次才會被老師叫來參加演講比賽吧。可是,可是…我記得我跟老師表示過不願意,可一個小學生的不願意,總比不上老師的「鼓勵」來得有用。可是,可是,這可是演講比賽耶,跟朗讀比賽不一樣呀。朗讀,那可簡單了,我只要把要念的文章順一遍,然後提高音量,捲舌的部分特別咬清,情緒性的腔調多加注意,很容易的,幾乎像是反射動作一樣。而高年級的演講比賽可跟中低年級時不一樣囉,不是像以前被指定的同學,可以先找人幫忙寫篇稿子,然後一背再背。我記得那時班上被指定出去的大多是可愛的女同學,咬著玲瓏的腔調,每天在課堂上練習背講稿給同學聽,然後到了比賽那天就上台去照背一次。現在高年級的演講叫做即席演講呀,當場抽題目,十幾二十分鐘後便要上台。我對這種演講方式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能在腦子裡迅速地做完一篇文章,然後有條不紊地「背」出來呢?不可能,至少對我來說,不可能。

我是第一個上台的,呃…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講的題目是…我重複了講題,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反正大家都要重複講題,然後才開始演講的正文。我在一分半鐘內迅速下台,心裡面有一種解脫的快感,總算熬過了這一段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才鞠完躬,準備要下台時,評審老師之一很不悅地說:「這麼容易發揮的題目,竟然只講這樣!」呵呵,我不管了,反正我根本沒想要得名,也不想要表現什麼,短短的時間內我哪有可能做完一篇文章,然後把它背出來呢?

我笑笑地下台,總算熬過去了。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第一次讀到正平的作品,是在1998年在報紙上讀到的〈私島〉,和孫梓評聯合創作的散文,是當年華航旅行文學獎的入選作品。爾後便開始陸續在各報副刊、文學雜誌、文學獎名單中見到他的名字,對這位年輕的作者有著相當程度的期待。2002年秋天,許正平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煙火旅館》,在書店看到時我二話不說馬上買回家。

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正平,較之比當讀者時有更多的機會和面向接觸一位年輕持續創作的書寫者,而且是我自己很喜愛的《煙火旅館》作者,我開始觀察由作品認識的許正平,和由平常接觸到的許正平做個比較。不知不覺這在我心中變成一個很有趣的比照過程,更甚者,一一逼問他哪一頁寫的某個人到底是誰,十足的八卦刊物記者嘴臉,想到我是在面對這樣寫出一篇篇美好歲月的作者,不禁更加快意起來。(最近正在看佛洛伊德,我知道,我潛意識一定有些不可告人的欲求。不過,竟然在blog上發現這樣一篇文章的讀者,你們是怎樣想的呢?)等到要寫這樣一篇介紹文章,我卻不知道要怎麼下筆。就作品來做評論和介紹,實在是交給書評者來做就行了,我不夠格也不需要做這個,那麼,我到底還能寫什麼呢?這時,心中的小惡魔跑出來在耳邊鼓動,對,那這應該是一篇八卦報導,受矚目的年輕創作者秘密生活大公開。

直接和書面的所得到的印象相比,許正平卻是文若其人,有著都市人越來越少有的舒緩的美德,也許正如同很多評論者所講的,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個永恆的美好小鎮存在,所以才會保持他這樣一個優緩的步調。但是這個小鎮擺在大都市的生活中,有可能是珍貴,也有可能是突兀的存在。遠遠地看到一個優緩的人走在台東北區或是信義商圈,在你新中突然會冒出一個想法:這樣擁擠而快速的日子,之於正平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他怎樣自處?

也許是這樣的緣故,大學在高雄念書,研究所換到台北,這八、九年的大都市生活經驗,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不是沒有出現,但永遠是那個被逃離的角色,逃離都市逃離喧囂而邁向記憶中的美好小鎮。可是我們卻實實在在正踏在台北最繁華的地段呀,身旁的正平習慣性地背著兩個包包,除了一般會背出來裝著雜七雜八物件的背包之外,他還常背著他的筆記電腦行走,我們常要他別背那麼多東西,但他依然如故像一頭耕牛。

這是他純樸安穩的一面,像是我們對於小鎮的想像嗎?那倒不然,他的頭髮是在東區的個人髮型設計師工作室剪的,價格不斐之外,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表現。但他又慣常地被我們譏笑了很多次,卻也不改其樂地以他很不東區的標準造型出現:T恤加襯衫,而且大多是格子襯衫。雖說現在流行多層次的穿法,但千萬別誤會正平是那種時尚派,他的說法是:「我不可能只穿T恤出門,那對我來說等於沒穿衣服。」所以他只是單純地「多穿一件」,而不是為了搭配什麼。相較於我這另外一個莊腳俗,我不能忍受繁複地一件一件套衣服,通常只是簡單地一件襯衫或一件T恤打發,看著他如此穿很多的打扮,在大熱天實在感到萬分佩服。最近,正平喜歡上無印良品的襯衫,也因此不斷出現在他身上的無印良品又變成了我另一個嘲弄他的目標。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場町的槍聲如星花四散
河邊的蘆葦聳動
一尾鱷魚也不免嗚咽起來
擁著你倉皇著裝的體溫
枕畔的三兩根落髮
自監視的交班中摸進記憶

自你夜的離去底腳步
推測今晚星空殞滅的程度
美製步槍閃出火花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詩作〈未履之途〉(“The Road not Taken”)在美國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身邊讀過一些美國文學作品的朋友,莫不紛紛覺得這首詩裡所提的:「我對第一步遲遲未決!/尚不知如何展開行程,/我曾懷疑是否要回頭。 ………我選擇了行人較少的那一道,/而這已讓一切完全不同。」完全傳達出他們對於理想的堅持和渴望。

這首詩,當然我也很喜歡,還親自譯了好幾次,每隔一兩年便要重新檢視重譯一次,不過夢想還是不知道在哪裡,只是知道我已走上了較少人走的那一道路途。還在念研究所的時候,當時為著課業以及生活上的壓力所壓迫著,整天沈鬱,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苦,〈未履之途〉那時已經安慰不了我,缺乏一種更直接撞擊入心的力量。偶然有一天,在騎車往返學校和家裡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哼起了孫燕姿的〈我要的幸福〉,突然發現,這赫然是我需要的那種安慰的力量,有人用最溫暖的聲音,把最直接、最具撞擊力的音符和歌詞唱出來。當場在安全帽底下的我的雙眼氤氳了,跟著腦海中的旋律開始大聲唱起來:

「在夢想裡找路,該問路的時候,我不會裝酷。……我只想堅持每一步該走的方向,就算一路上偶爾會沮喪,生活是自己選擇的衣裳,幸福,我要的幸福,沒有束縛;幸福,我要的幸福,在不遠處。」

這是一首很奇妙的歌,歌一開始發乎於微,只有鋼琴無表情地伴奏,然後陶笛聲加入,再來漸漸音量擴大,旋律由開始的不確定越來越明顯。唱到複歌時開始進入肯定的階段,整首歌像是卡農一樣,不斷地盤旋飛昇,讓聽者的信心在不斷盤旋收束中堅定起來。歌曲結束,一顆疲憊而徬徨的心就被安慰了。所謂永恆的價值,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很久沒有值得買的詩集了,」這是我前一陣子常回覆詢問我那篇〈誠品救難隊〉文章時的答覆。〈誠品救難隊〉刊出那天,MSN上所有誠品的朋友沒有一個漏掉的紛紛傳訊息過來,我大驚失色地誤以為副刊變成了每個人都要看的重要媒體了嗎?但事實上,那天除了誠品的人跟我講這篇文章之外,公司裡沒有其他人跟我提這件事,所以這只是特例。後來某位暢銷作者在跟我講電話時問那是不是我寫的,我就開始尷尬了。

但更尷尬的是,金石堂的人也拿這篇來跟我開玩笑,我實在不知怎麼回應,當初以為誠品的人會注意到,但其他不相干人等應該不會發現才是。前兩天到誠品開會,提到籌備中的旗艦店,他們開玩笑地說:「會為你留一大櫃放詩集的啦,」我也只好尷尬地笑。沒詩集可買,除了喜歡的詩越來越少之外,(很多出版品稱為詩集的,其實只是分行的書寫而已,)另一個原因是出版的量也很少。先不去談這其中代表什麼意義,對詩沒興趣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對我這樣喜歡買詩集、看詩集編排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很難以忍受的。今年買的新出版的詩集實在少得可憐,算一算不過也只有李進文的《長得像夏卡爾的光》(寶瓶文化)、何亭慧的《形狀與音樂的抽屜》 (麥田)、邱稚亘的《大好時光》(麥田),後面兩本還是文建會初書計畫得者的作品,因為文建會補助,所以詩集順利出版,但目前大概在書店很少可以找得到了,而這兩本詩集是今年初才出版的,而且是我挑選過覺得值得收藏的作品。但是,已經很難找得到了,即使在誠品。

隔了大半年,終於最近這一週出版了好幾本詩集,廖偉棠的《苦天使》(寶瓶文化)、李俊東的《睜一隻眼談戀愛》(正中)、何雅雯的《抒情考古學》(洪範)、鹿苹的《流浪築牆》(洪範)等,我挑一挑,最後買了廖偉棠的《苦天使》和何雅雯的《抒情考古學》。幾次去書店時,對李俊東的《睜一隻眼談戀愛》猶豫幾番,終於沒買。其實只要猶豫了,那就表示當時就不應該買,(只是說當時不適合,不代表以後,或是那本真的不好)。之所以會猶豫那麼久,是因為李俊東的一首詩得過「聯合文學文藝營文學獎」的現代詩類首獎,然後被選入《八十四年詩選》。《八十四年詩選》一直是我認為自《八十年詩選》以來到現在的「台灣詩選」裡面水準最整齊的一本年度詩選,而在這本詩選中,李俊東的得獎作品〈在詩戰場中舔舐自己的傷口〉,是我最喜歡的幾首之一,每讀必深受撼動。但是《睜一隻眼談戀愛》全部以愛情當主題,雖然很討喜,但我卻摸不到當年那首詩帶給我的悸動了。也可能是出版時考慮欲以圖像吸引讀者的因素,找了眼球先生來畫插畫,但這卻直接卯上了我對詩集的看法。現在流行用圖像來搭詩集以達到促銷效果,但通常看到的下場卻是干擾到詩的意象形成,如果做不到加分,何不把詩集做得乾乾淨淨?我對李俊東極高的期望沒想到竟是這樣的一本詩集登場,希望以後他會出版讓我想買的詩集。此外,查了一下,才知道他已經出版過二十幾本書,但大部分跟他自己從事的廣告、時尚產業相關,屬於消費性的書籍。並不是說這些書就不好,每本書都有其可以滿足的讀者,但我對他身為一位詩人是有更多期待的。

廖偉棠是我非常喜歡的詩人,他的綿長類似歌謠的詩風,是我初初在中國時報文學獎讀到時便不可自拔地愛上,所以不管他出了什麼詩集都要買,但是小說集可得考慮再三囉。

何雅雯是第一次接觸的年輕詩人,翻了幾篇《抒情考古學》裡的作品,質感極佳,二話不說便買下來了。這樣的詩,才能稱作為詩呀。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 Aug 06 Sat 2005 00:17
  • YUZU

我對於日本的音樂一向很陌生,都是有什麼聽什麼,也不會去分辨任何差別的人,所以常常是看到、聽到某首歌,問別人之後才知道,「哇!他們出到這麼久啦!有這麼多唱片啦!這麼紅啦!」等等。

最近看電視看到「柚子」的MV,又在朋友的blog上看到,真是清新有趣到不行的團,連他們的想法和舉止都還很有理想性,讓我在這樣的颱風天就想馬上衝去唱片行買一張他們的CD。YUZE.JPG

想一想,人之所以會受吸引,大都是自己極度想要而且缺乏的東西,就是英文裡面wanted這樣的字,缺乏和需求是一體共生的。我一定是過於嚴肅老成,所以心理面極度渴望這樣的人格樣態吧。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的苦痛可以低蕩到什麼程度?人對磨練的承受可以耐到何種境界?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對於人類所體現的,就是不斷的苦痛與磨練。

一反十九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未來充滿的文明的期待,二十世紀開始於多國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們沿著十九世紀末的文明發展,開始做內在的自我反省,以往被認為單純、簡單的人已經是歷史,人內在無窮盡的複雜面被挖掘出來,人也開始不斷地往那些複雜面裡面鑽,配合著外在世界的發展,越鑽越深了。都市文明,快速的生活,網路連結,帶來便利同時也讓人的自我形象更破碎,也更形被操控。每個都市人似乎天天都在進行大大小小的戰鬥,對生活、為內在,不斷地抗衡,我們與父母親那一輩的生活,僅僅只隔了二十年,確有了二十光年的距離。因此再看到張惠菁媽媽對於加班的名言:「很認真做做不完嗎?」便不禁打心裡面苦笑,唉,這是世界竟已是不樣的了,我想追求像我父母親那一輩相較之下輕鬆地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環境已經失傳了。

生活變成了一種需要高度技巧的技藝,人自身也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也成為了一種需要高度自我完成的技藝。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之中每每教我展讀再三的其中一篇是〈時間之窯〉,文章破題寫回憶,然後接到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惠菁對於章詒和各篇章中蒙受苦難的父執輩親友的回憶,透過她長期而統整的觀察,「見到了在時間中舒張開來的這一個個人完整的面貌,這些提醒我們,人不只是時機、際遇的組合,還有作為一個人的質地。一個質地堅韌的人,在逆境之中,不是只受到磨損,而可能釋放出另一種光澤。

讀這篇文章時,我已經好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磨難,不是在形體上,而是在心智上,尤其是工作帶來的他人絕對無法感受到的龐大壓力,感覺只要隨時多加一磅力道,自己就會因而心神碎裂。為什麼要這樣承受這些磨難,自己能夠收到的回報是什麼?可以自磨難中獲得的是不是遠比自己耗損的精力心神還要微不足道?

人作為一種技藝,它的內涵是那樣深邃。即使天地逼仄,時不我予,最終,當你在記憶裡回望,去完整地認識一個人,猶如辨認一件瓷器在窯裡經歷的種種。那過程並不全然令人欣喜,人世間的醜惡總是比美麗更多。但人的某些最美好質地,竟是在醜惡的環境中顯現,如同瓷器燒出罕見的釉色。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對於美國讀者來說,漫畫幾乎等同於超人漫畫,美國漫畫不像日本漫畫有不一樣的節奏和千奇百怪的類型,而是以兩大集團的超人漫畫為主流。我不是那種狂熱喜歡超人類型漫畫與電影的人,但因為喜歡看電影,所以也看了不少好萊塢拍出來的改編自美國超人漫畫的影片。看超人電影(不光只是那個Superman,而包括各種具有神奇能力人類的故事)最有趣的是看這些超人如何發揮異於常人的能力,做到一般人想做卻又不能做的願望,但是無趣的地方也在於此。因為超人的力量太大,為了維持某種社會寧靜,也為了保持情節的合理,這些超人們一定有各種異於常人的限制,甚至是心理上的桎梏。也因此這變成了一種類型,甚至是公式,也就有點讓讀者/觀眾對劇情不那麼感到驚喜。但看了《蜘蛛人2》電影,卻讓我無比狂喜,因為這部電影的編劇實在太諳超人電影的公式,也瞭解觀眾的期待,所以讓蜘蛛人在這部電影中突破了很多以往超人電影不敢突破的部分,讓主角在正常人與超人間的撕扯更強烈,漫畫超人也漸漸演變成尼采的超人,讓我看得大為感動,也對編故事的人大為激賞。研究編劇團隊中,赫然發現有一位漫畫專家,也是小說家麥可‧察本(Michael Chabon),比對兩集蜘蛛人影片的編劇團隊名單,我有很大把握讓《蜘蛛人2》更上層樓的關鍵人物就是察本。

2000年察本出版了一本小說《卡瓦萊爾與克賴的神奇冒險》(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內容是設定在1930年代美國漫畫業黃金時期,猶太男孩主角克賴和他的自納粹統治下逃出來的表弟卡瓦萊爾而做創造了一個漫畫超人,利用這個漫畫超人來對抗希特勒。這本小說出版後讓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小說的察本立刻獲得注意,也得到普立茲獎。這是自從我迷戀《蜘蛛人2》之後最想看的一本小說,不過原書有639頁(平裝656頁),譯成中文後大概會有一千頁。來吧!哪一家出版社快來出這本書吧!

很可惜,預計2007年推出的《蜘蛛人3》的目前編劇團隊中,還沒看到察本的名字在上面。




m. Chabon 2.JPG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