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00032%5B1%5D.jpg
(攝影:黃翊,主題︰羽毛 Limbs,舞者︰駱思維,拍攝日期︰2003.04.13(同年於T.N - Preview 攝影展展出))


不同的可能性從時間的這一點分裂開來。多年以後,黃翊在心中琢磨著某個充滿神祕意義的時間點時,也許他會循著線索追溯到這一點,是命運,是偶然,是選擇。

多年以後,成為重量級舞蹈家黃翊偶然整理年少作品時,會想起這麼一部被命題的作品〈身‧音〉,看著那些會隨身體擺動發出各種聲音的服裝道具,沈穩的眼神裡閃過一絲年輕的笑意;多年以後,知名的設計師黃翊,想起二十一世紀初年,他將心力投在和後來完全不同的創作領域的那段日子,那時的各種經驗成為他後來設計的活水源頭,不禁感激當年所遇到的貴人們;多年以後,電影導演黃翊復出拍片,半自傳性的題材,在片廠搭起了五十年前淡水和八里的街景,五十年前被祝融所噬的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在片廠裡面復原,精密的數位運算技術鉅細靡遺地讓搭出來的景在畫面上呈現出歷史的韻味。導演在剪接室看著畫面上投現出來驚人的時空靈光,比記憶還真實、完整,不禁悚然。

每一個決定,就再分裂出一個可能的時空,發展其不同的可能性。黃翊的可能性,在神祕的時間點前看,已經多得驚人,即使他從小就一直非常穩定而懂得自我決斷。神祕時間點一,彷彿《世說新語‧夙慧篇》裡面的故事,發生在黃翊尚未上小學時。大凡展現繪畫天分的,尚未習字便愛畫圖,不像許多其他才能,得依靠教育制度來發掘或訓練。黃翊從小畫畫,也許是天賦也許是耳濡目染,跟著做廣告的父親拿筆畫畫。父親也沒有多教,就是讓他畫,父親在大桌子上畫工作的稿,小黃翊便在一旁畫著他自己的圖。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很少談政治,我只會看到稀奇古怪荒謬可笑的狀況時出言譏笑,片段零碎,說不上「談」。我少談政治,因為說不上懂,遇到不懂就心虛,所以只會碎碎細唸,不敢大放厥詞。也不是認為「政治歸政治,XX歸XX」這種論調而少談,我不覺得在現代社會有什麼可以脫離政治,「政治歸政治,XX歸XX」裡所謂的「政治」,頂多只是「政爭」或是「選舉」,不是政治。在臺灣,不管從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算起,事事和政治相關,連一向習慣被嚷嚷和政治分離的文化、文學,稍微碰一下臺灣文學也會知道是在政治養分極豐沛的土壤里長出來的。更不用說彙集最多熱情與關注的棒球,也是從政治起家,充滿民族主義,怎麼來說政治歸政治,運動歸運動?

政治事務盤根錯節,歷史綜深國際幅遼相互交錯,一一細究得花很多時間。我實在是懶得出油,又有資訊焦慮,要去理解就想全盤從頭開始,這實在會花去我太多生命,因此讓我我不想涉入,頂多只對部分我有興趣的歷史和社會(還是懶惰地挪用學科分類的概念)等領域做淺嘗式的瞭解就好,免得生命被太多偏執綁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台灣長期被兩極意識型態綁架,即使你不分邊,身旁其他所有人都要幫你分邊(我不是說頭髮分邊),就算抱怨一句,大家當下反應的不是去想這句話有沒有道理,而是直覺推想你是哪一邊的。這種分邊的支援都愛用「挺」這個字,我自己覺得「挺」是很不顧一切,全收或全推的,只要是你所挺的,就都得義無反顧地支援。我討厭義無反顧,事理比較會說服我,「義(氣)」在不同情況下就會有不同的解釋,我不相信「義」,因為隨人解釋。政治怎麼可以有義無反顧的相挺?政治上的所有事件都必須被仔細檢核,事關重大,我可以在家裡買車時挺媽媽的意見買一台金龜車,但怎麼可以用同樣的態度挺政治人物買飛彈?

我的個性是討厭當權者(說我嫉妒也可以),所以會對當權者百般苛責,談政治的時候通常是在罵一些愚蠢荒謬的當權者。但只要一開口就被分邊,而我許多很好的朋友,分屬兩邊深淺不一的意識型態,我很愛他們,我盡量不談政治,以免因為政治意見紛歧失去他們讓我夜夜難過失眠。朋友和懶惰是我不談政治的主因。

但是不談政治,並不表示我就不關心政治。對於政治,我很憂慮,焦慮,無日無夜。我常掛在嘴邊的是:「我們何其有幸,可以親眼看到我們怎麼把台灣玩完。」但是焦慮沒有用,犬儒沒有效果,思想飛絮飄渺,無法撼動現實於萬一。我能力所及就只是把我從事的出版工作做好一點,透過閱讀讓某些想法可以在更多人的思考中生根萌芽,而不是被主要靠情緒推動的意識型態綁架。讓公民產生問題意識,看到事件知道該從哪個合適的點發問、檢核,我覺得更重於一股腦兒跳下去從事運動。雖然常有人說人們總是想顧慮太多而綁手綁腳無法行動,但我還是堅信思考總是要在行動之前,特別是影響到不僅自己而及於整個社會的行動。

問題意識的萌芽,閱讀是「體制外」的自修功課,體制內的公民教育就變得很重要,但我們的教育環境呀,讓我更焦慮。讀簡媜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中間大概兩次想哭,因為衡諸現狀我看不到臺灣教育可以達到那樣高度的可能,我們的子弟似乎得在比我們以往受教育時更壞的迴圈裡面生滅。談起種種教育狀況,我常常嘆息,我無法自我身邊認識的當老師的同學、朋友這些第一線的教育人員上看到轉好的契機。整個社會對於教育沒有態度沒有主張,讓小孩子快樂學習不是主張,那是必須堅持的方式,而快樂不等於輕鬆,輕鬆是沒辦法累積學習成效,輕鬆也會讓學生再遇到更深的學習進度便打退堂鼓。快樂不等於輕鬆,但我們卻缺乏討論來整合整個社會需要的學習主張,而充滿各種誤認,也很容易將好的概念執行成負面效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IMG_5678.JPG

《贖罪》(Atonement)真是一部棒呆了的電影,我和朋友懷著期待,上映第一天便到台北最大廳的西門町國賓戲院觀賞。影片果然很棒,我心裡面暗想:不會在剛過年才11天便看到我心中的年度最佳影片了吧。電影結局是不可能出現的想像歡樂畫面,但所有觀眾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同感悲傷莫名。我們看得不可扼抑,沈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眼眶紅紅、淚水欲滾還留。突然間,畫面上的主角名字都還沒跑完,整個廳就燈光大亮,動人的音樂被中斷(畫面還繼續走),插入錄製好的廣播:「國賓戲院感謝您的蒞臨,巴拉巴拉巴拉……。」我和朋友都非常錯愕,「所幸」廣播十幾二十秒講完,音樂繼續,燈還是大亮,我們稍稍鬆了一口氣,可以慢慢整理情緒。但這個「所幸」延續不到二十秒,畫面中斷,大幕拉起,下達逐客令了。我們的情緒還沒整理完,便被迫離場,情緒整個被憤怒取代,覺得電影沒看完。

這是號稱全臺最大、設備最好的電影院。從小我看很多電影,都是在電影院,但從沒看完過片尾字幕(我的少年期從沒到台北看過影展),因為片尾大都被切除,認知上都以第一行片尾字幕跑出來當作影片結束。會看到片尾結束的影片,大概只有成龍的電影,因為有幕後的NG鏡頭,大家都知道看成龍電影得讓字幕跑完把NG鏡頭看完。其他的電影,因為都只有配樂和字幕跑跑跑,電影院為了省電、節省播出時間,早早把放映機關掉,(也有的是把膠捲切掉,等下檔時再接上去,)從沒人在乎。(或有人在乎,但也沒電影院在意。)

開始意識到片尾這件事時我都二十一歲了,第一次脫離沒有片尾的環境,跑到有播放片尾的地方,才會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那年夏天在英國劍橋小巷弄中的藝術劇院看了當年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恨》(La Haine),影片令人震撼地結束,更讓我震撼的是,沒有人在跑完片尾字幕前離場。所有觀眾在黑暗中咀嚼剛剛的震撼、思索,我聽見有人淡淡地嘆息表達感受,有人深深地呼出一口氣,但沒有人離開破壞全體的思索氛圍。

我嚇壞了。雖然這家是藝術劇院(Art Theatre),可這種觀眾的觀影素養太讓我震撼了,即使電影院肯放完片尾,但要做到觀眾不離不棄,實在太難。後來到台北工作,開始看影展,片尾在影展時都會放完,可是要觀眾悠閒地坐著回想一下影片,大概只有三成左右的影展觀眾做得到吧。那一家小小的藝術電影院是怎麼辦到的?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9) 人氣()

我一位好朋友某一次到台北來找資料,到我家來住一晚,隔天他跟說我:「你房間有蚊子,鄰居有人的洗衣機半夜開動,害我睡不好。」我莫名其妙,「哪裡來的蚊子?我也沒聽到洗衣機,」所以我就笑他是「豌豆公主」。

豌豆公主是小時候聽過的童話故事,有一位王子準備娶親,但他要娶的是一位百分之百的公主。國王與王后安排了很多公主來談親事,但王子都覺得對方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公主,所以王子一直都找不到結婚對象。在一個雨夜,城堡來了一位女孩,淋得全身邋遢濕透,自稱是真正的公主。城堡裡的人讓她進來,準備了溫暖的床鋪讓她休息,但床板上先放一顆豌豆,再鋪上了幾十層的各種被褥。隔天早上詢問女孩:「昨晚睡得好嗎?」女孩說:「睡得差極了。床褥下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弄得我睡不好。」王后讚嘆說:「你才是一位真正的公主呀,唯有真正的公主才有如此嬌嫩的肌膚感受到層層被褥下的豌豆。」王子就取了這位真正的公主為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笑完朋友之後,也就沒去管這個故事,直到後來某天,跟同事不知道談什麼又聊到豌豆公主,我開始起疑,到底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每個寓言故事都有其寓意的話,它背後所表達的是什麼呢?不會是人要機車起來可以真的是很機車吧!前兩天在報上讀到張惠菁的〈公主豌豆〉,講到這個故事是安徒生的作品,我立刻豁然開朗,完全瞭解這則故事的目的。

安徒生出生貧困,但他極有文采,寫的作品受讀者歡迎也受許多成名大作家的激賞。安徒生一直想打入上流社會,進入另外一個階層,但他的積極養成的性格讓他在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時格格不入,他自己也曉得,但卻更想努力投入,想要變成那種優雅風趣人人圍繞的紳士才子(想像一下王爾德),或是在各種聚會上悠遊自得(想像一下普魯斯特),但到頭來總是讓自己出糗。如果瞭解他的背景和性格,完全可以理解他為何會寫出〈醜小鴨〉、〈豌豆公主〉這類故事,完完全全是作者自況。

〈豌豆公主〉有著極纖細敏感的神經,就像安徒生,他覺得自己的才華和敏感是完全足以「晉身」上流社會的標誌,只是沒人看出他天鵝的本質,沒人測試他可以感受到一顆豌豆的纖細,他是真正的貴族。透過故事,他讓自己不安急迫的心得到安慰。

很有一段時間,我以為我也是有那種敏感纖細的心靈,以為自己擁有創作者所擁有的細微感受力。可是隨著認識自己的時間越長,我開始發現自己並不是豌豆公主之流,我開始失落,原來我不能成為從小我以為的偉大創作者,天性如此,沒辦法,老天爺沒有給我足夠的感受能力。這幾年,我慢慢轉了想法,我越來越感謝我不是纖細敏感的豌豆公主。我自己知道我的疏懶和大而化之,敏感纖細對我來說常常是只有能力顧到自己紛雜的感觸而無法顧及別人,有點恐怖。我沒了纖細敏感,但開始學著欣賞自己的疏懶粗略,或者和纖細敏感相反的粗獷理性。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些事,很複雜,不是看一眼或隨便想一想,或是不多方蒐集資料從時間軸和空間軸比對各種蛛絲馬跡可以判斷的。

比如說這幾天爆發的「九把刀作品疑被抄襲事件」,到目前我還沒有時間蒐集完整並看完足夠的資料,讓我足以判斷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而我目前評估,可能在我仔細看完所有資料並仔細思考後,都難以有什麼我覺得可以說服別人的說法。要判斷這件事,並不只是比對雙方作品和雙方說詞而已,可能我還會去想更多夾纏不清的一些可供判斷的參考資料。我想到曾看過的一篇九把刀的中篇小說作品,收錄在《哈棒傳奇》中的〈酸內褲〉。一開始我是為了那篇幾年前在轉寄信中讀到,被我認為是一流創意的〈吳老師的數學課〉而買《哈棒傳奇》,看完後覺得整本書還是〈吳老師的數學課〉這篇最優最有創意,其他的不太一定讓我覺得有趣(也可能是我對校園內暴力欺壓者被當作搞笑題材的不以為然),但其餘篇章好歹也讓我見識到更多九把刀天馬行空的有趣想法。可是讀到那篇長長的〈酸內褲〉時,我忍不住動氣了,這篇諧擬(parody,也有人稱為「降格模擬」)《魔戒》的故事,趣點早早被說穿但文章卻很長,讓我很不耐。

如果以〈酸內褲〉這篇來說的話,要是托爾金托夢來說他的作品被抄襲,我也滿想知道這次擔任評審的五位作家的五位作家會怎麼判斷?也想知道九把刀怎麼比對托爾金與他,以及他與被他認為抄襲的中學生之間的關係。

好啦,我不是要說抄襲事件怎樣,只是說這件事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判斷。再加上台灣人一向人情重於法理,我們的教育裡嚴重缺乏法治精神的培養,使得國民不習慣以法律邏輯來思考相關的事件。畢竟這次所遇到的是與著作權法有關的爭議,到底有多少人拿著作權法的規範來討論?(以法規來討論,而不是說直接提告。當然道德在法律之上,但碰到雙方道德認知不同時,就得訴諸法律規範了。)林林總總很多該思考該討論的讓這件事呈現渾沌狀況,不是那麼容易判斷,也因此讓我對一些早早做出判斷的部落格文章感到佩服不已。

但另外一件事,我個人覺得是非常清明易判斷,可是整個社會的顛倒黑白表現讓我驚訝不已。關於香港藝人陳冠希個人私生活照片被盜流出事件,我以為這是很簡單、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一個個體的隱私權被侵犯,散佈者涉及毀損他人名譽及妨礙風化。就是這麼簡單。可是事情卻往相反方向發展,受害者之一出來道歉,其許多工作被中斷。受害者之二開記者會自斷自己在香港的所有演藝事業。受害者之三的家庭生活穩定備受威脅。這三位受害者一開始已經受到侵害,沒想到整個社會連番再對他們落井下石,逼迫他們放棄掉更多東西,這真是非常愚昧而驚人的整體迫害。我們可以由此看到人類的不理性處,社會集體對於隱私的偷窺癖好和假道學的自清心裡,集體潛意識對於性的恐懼。也許該由此可以想像納粹時期漠視、忍受、忽視納粹黨人迫害他人的德國人民,若是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也一樣是集體暴力漠視正義的一份子。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08的台北國際書展結束。延續兩年來的出版業業績衰退,今年的書展參展出版社減少,雖然參觀人數增加但總體業績恐怕又比去年掉一些。這是書展前業界就預測到的,全球景氣下滑,再加上中小學開學,以及連日寒流陰雨,都不利書展業績推廣。到底書展的目的為何?前兩年定調為版權交易和書籍銷售並進,但因為全球化和通訊便利之後,書展上的版權交易功能便漸漸式微,現在隨時可以買賣版權,不必等到書展。連全球最大的法蘭克福書展都面臨這樣的情況,一向輸入遠大於輸出的台灣出版業,版權交易功能更是不必多說。

可見的,台北國際書展的實際功能就剩下書籍銷售。但這幾年的書展新聞都不斷出現「書展淪為大賣場」的批評,仔細推敲,這是滿奇怪的批評思考。猶記得2004年的台北國際書展,那一年的業績常紅,大部分的參展者樂呵呵,記憶中好像也是被批評銷售書籍重於一切,是大賣場。四年之後業績慘澹下滑,卻因為某些參展者低價促銷以換取業績,也被批評為大賣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讀者捧場買書,是大賣場,讀者看緊荷包參展者努力促銷,也是大賣場。廢話!這本來就是大賣場呀,為什麼「批評」賣場是賣場,這算批評嗎?

要批評,應該得要更深入分析,這才算是負責的評論式報導。

書籍銷售一向是台北國際書展的主要功能,也是吸引眾出版社參與的因素,以往不參展的圓神集團、皇冠集團、大田出版,不參加的因素是考量所費的人力物力和銷售所得的平衡問題,今年不參加的洪範、爾雅、行人,也是因為收入支出平衡的問題。參加台北國際書展不像參加波隆納書展、法蘭克福書展等僅具有形象和版權交易的意義,業績的考量會佔最大因素。一樣是展售會,傢俱展、電腦展不會被批評促銷,反而被標榜為利基,但書展上的低價促銷卻被批評,到底批評標準該怎麼取捨呢?

如果認為書籍具有文化意義、知識意義,不應該賤賣,那更應該被批評(更應該要修正的)的是連年長期以低折扣吸引讀者的各種書店促銷手段。因為這些連年的低價,使得書展上的價格怎樣也比不過書店的各種促銷,當然吸引不了以往願意為了價格因素而到書展一次大採購的讀者,為了業績部分參展者只好割喉下狠招。平日這些低價換取業績的書店也沒被批評,反而被報導其業績因此每年成長多少,儼然被捧成產業龍頭。但這個產業龍頭的地位是犧牲什麼換來的,沒有媒體深入分析批評,因為這不是一個特定短時間的活動可以炒新聞的短線,所以簡化當作無須注意的日常,不值得報導。可是就是因為這個日常,使得台北國際書展變成現在的樣貌。要批評書展,不得不先檢視這個產業的日常是什麼狀況所導致,忽略這部分,光看六天的書展,是檢討不出什麼東西的。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火鳳燎原的午後》,先從出版業的「異象」講起。

說是「異象」,但已經持續最少兩年了,在這兩年裡也都被講到不能再講,已經不能算是「異」了。但如果放諸國際出版狀況來說,臺灣閱讀市場的狀況就真的是「異象」了。陳大為,至少在純文學和學術的領域,不是一個無名小卒,出版過十六種著作,主編選輯和學術書籍不算,普通文學讀者會接觸到的也有四本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儘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二本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得過臺灣散文類和現代詩類的各大文學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這樣的一位作者出版新散文集《火鳳燎原的午後》,我卻看不到任何訊息,也沒在定期掃書店新書平台時見到,是偶然間在網路上發現,趕緊衝到誠品敦南店去究竟一番。果然新書平台沒有,文學區新書平台也沒有,踅到現代中文創作類的架上,十一劃,陳,循著姓名順序,找到才出版一兩周的新書,兩冊,插在架上。僅僅兩冊。無法,也沒權力,也不該去怪罪任何人,純文學的書在現在就是難賣,整體社會不需要,大體來說書店只是反應供需狀況,(當然書店也是過濾者,被過濾掉的當然就沒有能見度,者也是一個相對難以釐清因果的迴圈),賣不動的純文學本土創作本書不是特例。


《火鳳燎原的午後》在我看來,是陳大為散文創作的新里程碑。這不是說本書裡面的每一篇章都棒,而是從作者的創作歷程來看,他為自己的散文創作再往前走了一步,也為華文散文創作做了新的示範。從《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到《火鳳燎原的午後》部部分析,陳大為的第一本散文集的技巧痕跡明顯,當年得大獎的〈木部十二劃〉和〈從鬼〉讓我心儀不已,但散文集中的其他篇章,像是〈木部十二劃〉和〈從鬼〉的未成形胚胎,或是嘗試初釀的新酒,時間還沒到就被開瓶而且也未醒酒,只有〈木部十二劃〉和〈從鬼〉達到熟成。但也因此可以清楚看到陳大為在於散文技巧上漸次經營的企圖與歷程,他想建立的不是一個單一層次的散文書寫,而是更跳脫書寫本身,專注書寫這件事的散文書寫。這是後設式的書寫。

即使他寫的是不同主題,不管是台北的南京東路,還是童年村子裡的樹,還是幼稚園時看過的一條河,在寫這些主題時,陳大為往往在文中插入關於思考關於書寫這些主題的段落,讓讀者覺得看到的是一位寫作者的身影橫在前面告訴你他的斟酌。有點像看了一齣還在排練中的戲,雖然排練的過程本身也饒富興味,但讀者難免會覺得「什麼時候給我看完整的?我不想知道你怎麼排的。」從另一個角度思想,也可以說是陳大為在後設技巧營造上用過了頭,釜鑿太顯。其實作者無意由此探討散文本身(也就是真正的後設目的)卻將這種技巧當作炫技或習慣,看久了便會不耐。對比時間上早一點的陳大為詩作,也是我第一次接觸的陳大為作品,〈再鴻門〉這首詩,同樣具有後設的敘事技巧,但技巧與意圖融合良好,層次鮮明令人讚嘆。

到了第二本散文集《句號後面》,陳大為拋開《流動的身世》的桎梏,以柔暢溫暖的文字書寫家族人物。雖然某些陳式標記還是在,就是會在結尾的地方來個一句話或一小段結尾的大扭轉。以〈木部十二劃〉為代表,在文章一開頭就說明了小時候習字時,他常把「樹」去掉中段減少筆畫寫成「村」,因此屢被老師罰寫,所以他很討厭這個字:「木部,十二劃;這個字是我最討厭的生字。」接著文章開始鋪陳,講村子裡的幼年生活,和樹木緊密靠在一起無法分離,最後的結尾就利用前文經營出來的濃厚對樹木、對村落的情感,「我喜歡樹,因為它可以簡寫成內涵豐富的村。」最後一句話完全扭轉文章一開始的設定,而讀者在經歷過文章的鋪陳後,也完全可以認同他這樣的扭轉。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學長說:「我都透過部落格知道你們的近況」,他指的是我和大姊頭,「結果你們很久都沒更新」,真是慚愧。公司裡的作者也問:「你怎麼啦?都沒寫新的。」問得我超不好意思,趕緊又是老套「工作太忙」拿出來搪塞。在很勤奮、努力每天創作不斷的作者面前講這種工作忙的藉口,自己都很心虛。仔細想,也不知道為什麼,也有可能是搬家之後適應新的作息,自己的時間還沒調好,沒心情也沒適當地時間寫東西,明明看了很好看的電影,不斷在心裡琢磨著要寫些東西,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被學長一說,有點竊笑大姊頭也跟我一樣,不是只有我偷懶。不過大姊頭上個月公證結婚完,現在正忙著害喜嘔吐中,找她出來玩都不行(自爆其實我都有空玩),說是每天醫道晚上就會吐好幾包,像是嘔吐物加工廠一樣。我跟大姊頭的交情都建立在吃喝玩樂上,什麼傷心痛苦的事都很難到我這邊來,因為她每次有什麼不愉快,我就是帶大吃或到處玩,完全是靠外家功夫解決難題,一點內功都沒有。

前兩天大姊頭傳來一個部落格給我,點開一看,是她紀錄懷孕過程的「寶寶日記」。說是寶寶日記,其實是記錄她這個當媽媽害喜的「委屈」,看得我這個一開始就嚷嚷要當小孩教父的百般過意不去,懷孕是很辛苦的,我卻事不關己看別人吃米粉喊燙,也不知道教父是幹嘛的,就興沖沖地要參一腳。不過,該擔心的是小孩父母,馬麻是來自京都隔壁的三重的太妹,把拔是來自高雄鳥松的搞笑藝人,再加上一個搞笑台客的教父,寶寶呀,我們真為妳的氣質擔心呀。



「寶寶日記」超好笑,一定要看:http://wubaby.blogspot.com/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M01150321_big.jpg

為了搬新家,很不耐煩地看房子,來來回回跟仲介、房東打交道,看了好一陣子台北地區的房子,想用上班族的薪水住到以前在南部可以享受到的天光空氣實在是奢侈。那種對於空氣、日光的習慣或者眷念,應該就是對於某種生活風格的堅持,在台北實在很難實現。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環境尚可的單位,確有另一個麻煩,房子在屋主和前任房客大而化之的「照料」下,是一個坑坑疤疤無人愛惜的面貌。

為了光與氣的環境,我和房東討價還價,因為得大整修,所以請他讓價。房東答應讓了一些(可是實際上我們的付出更大),但在簽約時對我們的「挑剔」感到不滿或不懂:「我們很節省的,都是可以住就好,沒那麼要求。」言下之意對我們的要求有訓斥之意,隱約感到其潛台詞是:「現在的年輕人只管享受呀。」我還能說什麼呢?硬要那樣湊合著住也是可以住,但心理上面就會被降級,覺得自己住在破敗之地,委曲求全,是為討生活,不是享受生活。(當然我也更可宣稱委屈的生活品質之下,一個人能創造出來的價值也是委屈者所該委屈的。)這其間的差異,就是劉維公在《風格競爭力》裡所題點的:現代社會競爭力所在,不是在於產品品質好、價格低、大量製造,而是在於消費者的美感體驗、感受,以及感性層面的渲染度。《風格競爭力》是劉維公教授繼去年出版《風格社會》之後的新作,(奇怪的是,《風格社會》出版才一年竟然已經無法再在市面上買到,出版社網站上寫「售完」,怎麼讓一本出版才一年的書看起來是限量售完就不管的產品,或者是限期銷售的期刊的感覺。)相較於《風格社會》學術式的爬梳寫作,《風格競爭力》的內容顯得較為親和,主要是各種刊物上針對現代風格社會相關主題的文章集結,像是讀者在《天下》、《遠見》、《商業周刊》等雜誌可見的趨勢分析文章。如果看過《風格社會》卻對其中的大量主要來自德國社會學研究的資料不甚理解而卻步的話,《風格競爭力》絕對不會再讓讀者如此感受。《風格競爭力》像是《風格社會》的普及活用版,將《風格社會》中所研究探討的論點加以日常化、個案化,有明確的案例和社會脈絡讓讀者理解,瞭解「風格」、「體驗」、「美感」在現代社會(更仔細地定義,現代社會指的是目前臺灣當下的都市環境)裡所佔有的重要位置。

「風格」、「體驗」、「美感」的重要在於,在當前資本主義發達、產品大量生產的社會,物品供過於求,能夠達到吸引消費者的重點已經不在於產品本身的品質、價格等等以往能夠成功的方面,而轉換成產品能提供消費者怎樣的生活風格(這是符號性的作用),能提供消費者怎樣的體驗(這是感性時代的重點),能透提供消費者什麼樣的流行美學(這是將感官經驗放大的要點)。任何產品如果不能具備這些特質,跟眾競爭對手的差距就無法拉大;就算以傳統的方式成功,其經驗也是別人可以輕易複製的,優勢很快就被模仿、超越,只是在競爭的紅海裡面辛苦泅泳。唯有重視消費者獨一無二的體驗(不只是讓產品品質好,而必須更延伸到關照消費者使用的各種細微觀感),品牌形象才會穩固,優勢無法被輕易取代,往後的獲利才是可以預期的。

岔開來談另一本書《IT有什麼明天?》,該書指出資訊科技正在消失中的競爭優勢,理由是,以往被認為士氣夜經營優勢的科技設備,在資訊科技設備普及之後,變成是每家企業的必備基礎設施。在產品大量開發、製造之下,對資訊科技製造者來說利潤空間變小,對使用者來說,產品的替代性大,使用的之後的價值提升和競爭對手幾乎一樣,沒有獨到的優勢,所以整個產業就會淪為基礎設備,因此競爭優勢下滑。連被認為高競爭力的科技業都面臨這樣的危機,任何企業都應該更仔細思考自家產品或服務所能夠帶給使用的獨一無二的感受,因為實用性的差距被弭平,現在只剩下感受性的差異可以標榜,這也是新時代為什麼一直強調美感、感性等元素的原因。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今天晚上揭曉,本格不負眾望沒得大獎,只有被推薦為生活品味類的推薦優格,算是該類的前六強啦(應該是前六前的最後殿軍),去現場抽獎也沒抽到wii,但看到得獎的「民雄牛奶鳳梨」、「~@小劍劍&開朗少男的奮鬥史@~ 」,真是超開心的。特別是得到公益應用類部落格首獎的「行無礙生活網 」,真是無比感動。很多人不知道無障礙空間的重要,因為我們只看自己,因為我們的社會習慣把和自己有點不一樣的人隔離,視而不見,以為就沒事了。

因為公司成員裡面有身體不便的朋友,讓我在舉辦活動、選場地會開始去注意無障礙空間。障不障礙,不是看身體怎樣,而是看我們有什麼樣的空間環境。如果我們每天上班的路程像是日本節目「富士海筋肉王」一樣,那每個人大概都很有障礙。這個部落格是一群身體不便的朋友,靠自自己的輪椅一區一區走出來的地圖,讓更多使用輪椅的朋友在出門前便可以知道行動的環境狀況。非常有毅力、熱情,讓我感動非常。



我開玩笑說,我明年應該轉型,專攻某種主題書寫比較會得到青睞。像我現在什麼都沾,票數太分散,大概有評審想幫我拉票都很難湊到票吧。以下是評審的推薦語,高興一下下就好,之後還是要努力呀。

近幾年,投入生活記錄的人數急遽上升,而在整體質量上的增添,則可從今年此獎項競爭之激烈可獲知。因此,在眾多的決選名單中,評審另推選出五位推薦獎得主,《Ulysse亂彈:歐洲動漫/ 風景 Note de BD》、《北歐四季透明筆記》、《Nectar Corner》、《Pennote 筆記》與《斯人讀舒適》。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