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化問題

常跟小雷討論一些問題,社會狀況或政治雜務,或者是論文,我最常提出的結論就是「這是文化問題,沒有辦法馬上解決。少說要10年。」講到最後,這種結論就變成雞肋的結論,什麼事情都變成文化問題,什麼事情都沒辦法馬上解決,我們自己也沒以影響力去解決,有討論跟沒討論是一樣的。

也許我是悲觀的,所以會把在台灣遇到的種種現狀都推給文化質素,認為是我們不具反省力的、民粹式的、無所適從的文化狀況影響,最任何事要改革,都要打最根本的文化面著手,最好的方式便是由教育下手,這樣才能改變整個台灣的不良狀況。(竟然是得由教育下手,那是不是我應該更悲觀一點?)

譬如小雷的論文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台灣的流行音樂的汰換速度如此快?為什麼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窄到只能針對20歲以下的的族群,沒有辦法建立分眾音樂市場?為什麼目前僅剩的唯一本土唱片公司即將被國際公司收購,我們一點都無動於衷?為什麼在國外行之良好制度一到台灣就變了樣?

討論討論討論,我的結論還是,「這是文化問題」。

似乎我們咎由自取,就像選舉一樣。台灣不會有紅樓夢

第一次感受到文化問題這麼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是在研究所一年級時,我跟同學跑去聽歷史系開的台灣美術史課,授課的是蕭瓊瑞老師,他後來當了台南市的文化局長。他的政治功過尚且撇一旁,但他的課實在上得不錯,對學生也都滿照顧的,不管怎麼樣費工夫,一定要想辦法把一大班學生帶到外地的美術館去看值得看的展覽。

有一次在講當時學校辦的雕塑大展時,提到台灣美術作品所展現出來的文化特色,他說,台灣的文化面貌直接表現在作品上,台灣可以做出朱銘太極系列的外放陽剛的作品,但就沒有辦法好好呈現陰柔內斂的思考。結果他就大膽地說了他的「預言」:
台灣可以出現《水滸傳》式的傑作,但還不可能出現《紅樓夢》式的作品。台灣的文化就是如此地強硬外放,缺乏陰性的薰陶。

當時的我大為吃驚,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竟然是這麼貼近我們呼吸的東西,而不是在文化基本教材、文化中心、文化代表團,或是被人家辦取笑式地說:「你很有文化喔」之類的言語中。

也第一次體會到大學時談文化研究,講到歐洲語文中「文化」的字根,原來是植物生長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是自生活最底層出發的。這個意義突然鮮活地跳到我腦海裡,那麼真實,像是海倫凱勒第一次把水這個東西和water這個文字連結起來一樣。符徵找到了符旨,管它們之間的連結是不是索緒爾所講的是不必然的,我突然開始瞭解到「文化」的真實性了。

不由又想到到大學時上台灣近代史講到的台灣百年械鬥過程,當時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老師耍帥地轉身在黑板上默出十幾二十次台灣的家族、角頭械鬥。想到上台灣文學時講到的清代禁渡令,各種強悍具兇性的先民來此開墾,以及新文學後便顯得很重要的政治鬥爭理念。台灣的文化就是這樣朝著硬頸、鬥爭前進。往壞的方面想,硬頸,表示不會回頭看自己,鬥爭,同時也就是要不斷地堅定自己,然後變成民粹。這似乎就形成我們的文化姿態。


台灣真好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收到類似下面文章內容的電子郵件。


現在很多人在說台灣有信心危機,我們正在向下沈淪。但是我看這些 信心危機除了不懷好意整天唱衰台灣那批人之外,很大部分都是自己 在嚇自己。看到其他國家在某方面做出一點成績,「XX能,我們為什 麼不能」這種話就不經大腦直接冒出來了。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 長處和優勢,別人在羨慕我們的地方多得是,只是我們好像都很謙虛 ,都在講別人的好,忘了自己其實也是不錯的。我曾經到美國紐約唸書待了兩年,後來因為在外商公司工作,幾年來也跑遍了亞洲大部分 的國家。跟他們比較起來,我覺得我們一點也沒有輸給別人。如果讓

我有選擇居住地的自由,我還是會選擇住在台灣。

先來看看自然環境,我們正是身處在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之中。要高山有高山,要大海有大海,喜歡泡湯的四處都有溫泉,愛好登山的我們多得是高山美景任你遊,喜歡田園生活的就到農村去體驗,喜歡與大海為伍的我們四面都是海。而且因為台灣不大,交通建設又不錯,所以不管到哪裡都很方便。這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國家,在地球上很難再找到第二個。

記得有一次一位荷蘭同事來台灣出差,因為他要連上兩個禮拜的課,所以週末就帶他出去四處逛逛。記得當天早上先帶他到陽明山小油坑附近爬山,那天天氣有點冷,爬到高處四周都是地表冒出來的硫磺氣。

然後下一站到淡水,坐在海邊的露天雅座喝咖啡。那時候他真的是滿心讚嘆,他說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都市,從最繁華的市區開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就可以到高山,欣賞到山間的景色。然後又開不到一小時的車就到海邊,眼前又是如此優美的海岸風光。他本身就是一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在荷蘭自己有兩艘帆船,每年都有兩次出海至少兩個星期的假期。

但是來過了台灣,他羨慕的是我們這些台北人,有這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他還只是來過台北市而已,如果有機會讓他環島一周,我看他馬上會效法他的祖先賴在台灣不走了。

再來看看我們各行各業的發展。先來看滿街都是的連鎖便利商店,更是把服務業發揮到了極致,我一直認為全世界的服務業、流通業都應該派代表來看看我們的便利商店。美國也有便利商店,但是他們就是單純的賣東西而已,如果有人去統計所有便利商店店員的智商的話,台灣的店員平均智商一定比美國至少高上三十。

我們的便利商店店員除了最基本的進貨之外,還要根據貨物銷售的狀況動態調整上架數量並回報總部,還有許多的代收服務項目:水電費、交通罰款、停車費、各種稅款等林林總總數十樣,然後要處理很多產品的預訂和取貨,這麼多的服務項目,我真是對這些勞苦功高的便利商店店員心懷敬意。

然後全國各地大街小巷有了這麼多便利商店,當場就把電子商務的基礎建設做好了。在國外的線上購物網站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貨品的運送,因為網站做得再炫,功能做得再強,到最後都得面對如何把東西交到客戶手中的問題。

於是東西會寄丟,用好一點的寄送方式又會增加成本。但是在台灣我們有便利商店,所謂的「最後一哩」都鋪設好了,讓客戶自己走到離家最近的便利商店來付款取貨,當場就把電子商務最困難的問題解決了。現在我們的寬頻普及率很高,又有這些現成的送貨取貨管道,所以我覺得對於想從事電子商務的廠商來說,我們台灣具備了最好的環境。所以對於想在這方面大展身手的人,我們才是提供了最佳的投資環境。

吃的東西就不必多提了,我覺得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各個國家都很會吃,但是台灣才是把吃的藝術發揮到極致。不管是中國各地甚至其他國家的美食,經過台灣大廚的巧手,都會出現青出於藍的驚人表現。有人慕名到上海吃遍小籠包和湯包,最後還是覺得鼎泰豐的最好吃。我們的上海湯包比上海好吃,北京烤鴨也不輸給北京,各國美食都很容易找得到。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一點也沒錯。當我到國外出差,半夜裡肚子餓的時候就會懷念起台北市。在美國的大部分城市過了晚上九點外面就像是死城,飯店裡也只剩下昂貴的Room Service美式食物可以點。

如果又是冰天雪地的天氣,那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哪像我們台北市,不管幾點出門走到巷口都有麵攤可以大快朵頤,興致好的時候到士林、饒河、遼寧、寧夏等夜市都不會太遠,甚至開車到基隆夜市都可以。這些精彩絕倫的台灣美食,要山產有山產,要海鮮有海鮮。所以每次看到香港旅遊局花大錢做的香港美食廣告我就想笑,比起我們台灣,他們真是小巫見大巫。

講吃的或許太沒氣質,那我們看看最有文化氣質的書店好了。國外的書店都很大,但是營業時間不會到很晚,對夜貓子來說逛書店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在台北我們有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敦化南路誠品書店,越冷越開花,越晚越熱鬧。每次在半夜看著有這麼多人聚集在這裡讀書、買書,心裡不由得就產生莫名的感動。這是一個多麼有文化的城市!

世界上有哪個地方和我們居住的城市一樣?同時有很多人在其他燈紅酒綠的地方唱歌玩樂,但是也有這麼多人在這裡吸收知識,體驗文字的美。這種豐富多樣的文化,就是我們獨步全球的城市魅力。

說到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就不禁想到我們還有很多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餐廳、超級市場、連藥房都有全天營業的,這麼旺盛的活力,這麼拼命要賺錢,這樣的城市真是世上罕見。舉個簡單的例子,平常我們努力工作賺錢,一到過新年的時候,其他國家的人都是用開Party、狂歡作樂來慶祝。但是我們呢?我們在打麻將,在擲骰子,終極目標還是想要贏錢。這麼努力賺錢的國家,哪有不富強的道理?

所以我們有這麼好的自然環境,有這麼多各行各業勤奮又有創意的人才,還有大街小巷這麼多熱心善良的同胞,把台灣稱做是寶島真是實至名歸。

總之,台灣真好,我們有待改進的地方很多,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地方更多。只會羨慕別人,想趕上別人,結果往往只不過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而且是事倍功半。我們要有自信一點,會好好利用自己本身的優勢,才能跟過去四五十年一樣,持續地走出自己的路。
(取自http://www.javatwo.net/javaweek/)



我承認,看到這種文章,還是會忍不住感動一下下,但我也疑慮,我這種感動是不是會造成我的安於現狀或只看自己肚臍眼?

講我們有超級方便的便利商店,可是不去多花一點心思思考便利商店背後,所代表的是怎樣精準的算計銷費者,讓一間統一規格的店鋪取代大大小小的各種去處和商店,把飲食的口味變成單一的中央廚房。

講到書店就好像比較有文化,忘了台灣連鎖與不連鎖書店怎樣在掙扎,每年台灣四萬種出版物如何變成洪水一般席捲書舖,只有書量沒有書質。書店及出版業從業人員的收入遠低於平均收入,幾乎只是一賴消耗有志者的熱情來維持,不可能精益求精,也不可能出現一家像「查令十字路84號」這樣的夢幻書店。更何況,台灣偏低閱讀率竟被說成很多人在閱讀。

台灣許多觀光景點,都已經被一堆一模一樣的攤販佔領,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買到一樣的東西,也沒發展出各地特色的商品、紀念品和特色。光是說一小時可以各自看到山看到海,這不就是光看表面而忽略細部內在嗎?我們已經把好山好水搞成這個樣子了,還敢再拿好山好水出來說嘴!

甚至利用各種手段汲汲營營努力賺錢都被拿來稱讚,賺錢不應該是較次要的目標嗎?是維持生活的基本,應該有比賺錢更高的動力吧。

但我常常看到有這樣的文章來鼓勵台灣人。這樣的鼓勵總讓我變成民粹的憂慮,像是李登輝執政後所謂的本土化看肚臍眼一般。就像電視常看到的補藥酒廣告一樣,老是說只要我們肯打拚,管他WTO有的沒的。看似中聽,但背後所支撐的都是情感,不是理性的思考。

民粹就是訴諸狂熱的情感來博取認同,不是理性。而我們的文化就是缺乏理性,缺乏反身自省的力量。縱使我們沒有太多學識去看待世局,但如果擁有反省的力量,而不只是熱情,情形總會一點一點變好的。

因此我看到我們文化的基因缺陷。
所以我悲觀。


寫太多了,以後再慢慢談。



後記:
又想起一件我寫過很多次的事,陳芳明正在寫的台灣新文學史,三年前第一次刊出緒論時,他提到90年代興起的女性主義文學和同志文學,有希望補足台灣文學長久以來缺乏的陰性內在,可以讓文學發展更健全一點。

希望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