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letter1.JPG

因為去年金馬影展做了篠田昇紀念回顧展,所以最近岩井俊二又開始被注意起來,除了影展放了歷年六部電影之外,岩井受邀來台參加在院線做商業放映的《四月物語》、《青春電幻物語》,重新上映的《情書》(「岩井俊二影展」),以及最近的《花與愛麗絲》。金格唱片也在最近推出套裝的岩井俊二DVD,包括了一片導演訪談,和《情書》、《四月物語》、《青春電幻物語》這三部片。

我看的第一部岩井俊二當然也是《情書》,而且深深為之著迷,為了發現這部電影令人著迷的原因,我反反覆覆不斷地看這部影片,結果我找到的答案竟然是:死亡。我在以前上的BBS上發現自己過往寫的關於這部電影的文字,那段文字寫於1997年,文章中竟然又包含了1996年寫的關於這部片的隨手感想,形成不同時間的探訪歷程:

-----------------------------------------------
(Mon Sep 22 19:48:33 1997)

《情書》在臺公開上映是去年八月十日的事了, 那時剛入伍三週,一直要過了幾個月後才有機會去看。

這一年多來,看沒幾部好電影好讓我追思不已的,唯獨這部情書,再三地反覆拿出來看,配樂不斷地聽,縱容自己浸在那種氣氛中。

整理這一年來在網路上寫的觀影心得,意外地發現去年我寫的觀於這部電影的感想。






Love Letter一片有一種誘人的魔力,可以讓你猜知其結局,仍會被感動。

其魔力在於歷史的不可及和生命之不可追,也就是因為男阿樹再也回不來了,所以他的角色位階便被提升成一種完美的象徵,其他人便在他的過往中去尋找,但尋找的仍是現在仍存活的人的感覺。

人對歷史的真象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特別是一直被隱瞞到最後才揭露的事。君不見多少文學作品和電影都以此為誘人的技巧,一層層的挖掘,等到事實(?)出現,卻是不能改變。只能好好思懷,其間的感動便在此激發。

人們對於昔憶都是善於感動的,This is the magic powder of this film!!!!!





這是去年十一月十六日寫的東西了,那時還是菜鳥一個,然而重複的日子過的極快,雖然難捱,回想起來卻是極迅速的。想到《詩經》〈邶風‧擊鼓〉篇中,「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就是因為生死的不可知,所以與子成說才有其美好及令人重視之處。

今天再看一次《情書》,反而覺得死亡是這裡面的一個重要關鍵:女藤井樹之父的死亡,男藤井樹的死亡,對他們周遭的人都有重大的影響。劇中女藤井樹回到母校拍照遇到以前的體育老師,老師跟他說男藤井樹山難的消息她才知道原來他已經死了,然後影片剪接到女藤井樹的父親過世時,她在雪地中看到的冰凍蜻蜓,然後再接到渡邊博子到山中對藤井樹喊話,將這個死亡主題的意涵接續成一個完整而令人深思的環節,觀眾便在無形中被感動了。

生死契闊!

-------------------------------------------

1997年的文章中,顯然比1996年所寫的看得更深入,但還是沒清楚地點出題旨,其實很簡單,《情書》講的便是死亡賦予情感的昇華作用。而更直接地來看,《情書》所描繪的是死亡,愛情只是糖衣而已。

岩井俊二把男藤井樹的死亡揭曉時刻和女藤井樹小時候父親過世的場景結合起來,然後馬上帶到女藤井樹小時候發現被凍結在冰塊裡的不朽的蜻蜓屍體,然後馬上連接到女藤井樹因此發高燒信入昏迷與死神搏鬥,又與女藤井樹之父當年病故的場景重疊;冰凍的蜻蜓,也與墜入雪山恐怕也是呈現冰封狀態的男藤井樹相互連結。這些所有的都再說明死亡帶來的是瞬間凝結的作用,將死亡者的成長/發展凝結住,所有的人就只記得當時的美好的印象。

更有趣的是,男藤井樹與女藤井樹最後一次見面,是女藤井樹父喪之時,女藤井樹留住的父親凝結的印象,也同時留住了男藤井樹最後印象的凝結。男藤井樹托女藤井樹還給圖書館的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是普魯斯特的記憶凝結之書。

到了片尾,所有觀眾也都發現這本書其實是有玄機的,裡面藏了男藤井樹對女藤井樹當時情意的凝結,他們的感情發展在那一刻死亡,被保留下來,留下最美的一刻,讓每位觀眾感動不已。觀眾們誤以為被感動的是純粹的愛情,但其實是死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