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影片上映前寫的文章,本來沒想到會去看這部電影,寫到此就算了。沒想到後來被朋友找去看了此片,唉。後來一直要再補寫一些什麼,可是拖了快一年都沒動,那就這樣吧。



1987年阿諾史瓦辛格主演了《終極戰士》(Predator),這部片子至今看來都很有意思,把之前越戰模式搬到科幻片來,把越共變成會隱身的外星人。

1990年主演《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系列的非裔男星丹尼葛洛佛(Danny Glover)接演《終極戰士續集》,這次外星掠奪者跑到都市裡來,場面更血腥,但是越共跑到都市裡就一點也不有趣了,所以這部片超級失敗。

《異形戰場》(Alien Vs. Predator)把兩部系列影片裡的恐怖生物鬥在一起,真像是福爾摩斯大戰亞森羅蘋,弗來迪大戰傑森,怎麼最近都喜歡搞這種玩意兒,再來要不要有李慕白單挑楚留香咧。終極戰士,這個譯名,當年我看的想法是指主角阿諾,雖然英文原片名是「掠食者」,指的是外星生物,但依中文的邏輯,總不會把終極戰士這種正面的詞彙來直接連結predator吧。所以,這個終極戰士,對我來說,指的是絕對不是那個外星生物。

結果最近《異形戰場》出來,所有人紛紛稱其為異形大戰終極戰士,直接把終極戰士接上predator了。情有可原之一是,當年這生物也沒名字,英文版還可以稱predator,但在中文版裡面卻一個名稱也沒有,片商又為了連結兩個影片系列,就直接用了終極戰士之名。可是這樣看起來真的很奇怪,異形大戰終極戰士,看起來就有正邪之別,不像英文的Alien Vs. Predator,就是兩個「非我族類」的大廝殺。

這樣的組合看起來也很有趣,充分反映出美國的恐懼。1979年誕生的異形,字面上就暗指移民、外來者,在保守思想大行其道的時代(1980年雷根開始執政八年,然後是布希四年)對於外來者的恐懼是其來有自的,密閉的太空船就是科技先進不希望外來者的美國,但卻被外星生物「污染」,因此必須要不斷地消毒。

有意思的是,根據《異形》(1979)片中的敘述,這些外星污染卻是後國家時代跨國企業為了利益而想要引進的。一方面想利用外來者,但同時又有恐懼,這真是移民立國的美國的最大矛盾呀。(台灣,也差不多啦!在非漢族成員越來越多的今天,台灣人應該會越來越愛異形電影吧!)

後來的異形系列電影不一定扣住雷立史考特的保守觀點,每一集不同的導演都不斷地在形式上翻轉類型,在內容上也持續諧擬前一集,詹姆斯柯麥隆把續集變成殖民相互大火拚,第三集變成流放者與當權者間的爭鬥,這一集的性別辯證也加強,而且大衛芬奇一心終結異形,把所有前集的元素都顛覆掉。

第四集則把第三集顛覆的以居內的觀點「再現」(re-present)異形,(在這裡用「再現」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克隆」也是一種「再現」呀,「克隆」不同於「複製」(copy),而是「再現」!)又「再現」了一個雷普莉和所有第一集出現的元素,但全部都是形同義不同的的克隆與再現。

在《異形戰場》我們看到的就是美式恐懼裡的兩大來源----看得見的外來者與看不見的掠奪者大廝殺,當然現在少了越共恐懼,這個地位就由凱達組織取代,所以電影一開始救是一行人準備去尋找predator,要我不聯想到搜捕基地組織成員也難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