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禁忌,不要去問一個使用者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我不知道這怎麼來的,不過就我自己來說,網路提供了我隱去在現實社會被辨識的身份的機會。如果網路是一個母體,那我就應該在母體中有另一個身份,或多重身份才是,而不是現實社會中這一個。每一個id代表一個獨特的人格,即使今天我同時有三個id用在三個不同的blog發表不一樣類型的文章,其他使用者就算知道這是同一個人,但也不應該以同一人格視之。

這是我的看法,網路的id人格論。虛擬的不該與非虛擬的世界弄混,一旦我接上網路,手搭上鍵盤,我便進入了我塑造出來的id人格裡,這個id人格所表現的透過不同的語言表達和閱讀介面,就形成了不一樣的人格印象。若要說這是我,那只能說是講這話的人實在不太進入網路的狀況。

每一個id給人不一樣的印象,每一個不一樣的名字也給人不一樣的感受。雖然我還是無法擺脫我想要知道我在現實世界認識的每一個朋友的真名的念頭,但我開始習慣很多朋友我不知道他們的戶政登記姓名,但彼此知道這些朋友叫做小孩、小白、小花、小鬼、大雄、阿明、阿華……。在某些由網路認識的朋友中我被叫做沙拉,只是因為我用了一種德國民俗舞曲曲式sarabande當作我的id,叫著叫著就由Sarabande前面兩個音來取代,約定俗成之下我就得了這個好像女生名字的暱稱。

我的女名履歷還不只這一個。大學時每個人都要有英文名字,但那時我的認知不足,不像現在就以我中文姓名的拼音行之,因此拿了小時候學英文時老師取的名字Calvin來使用。結果過了半年,有一位要好的同學嫌我的英文名字難念(要正確唸出Calvin實在不易,有上齒音,有唇齒音),便將這名字國語化,直接叫我「卡門」,結果到現在,所有大學時認識我的人都還叫我這個名字。(但不是大學時認識的人叫我這個名字我就立刻翻臉。)現在去問我大學同班同學,卡門是男生女生,他們一定脫口而出說是男生,這是我親自實驗過的結果。

這些綽號對我來說的唯一功用,就是區分這個朋友是在哪一個階段跟我認識的。大學畢業、當兵、念研究所到現在就業,大家都直接叫我的名字,頂多老闆寫email給我時用我名字的拼音縮寫叫我YZ,可我實在很想在多一個好記有趣的名字。昨天因為工作認識了一個人,他說他叫毛毛,但我怎麼看他的名片,名字裡就沒半個毛字,問他,他說這樣比較好記。這真是一個好理由呀,好記、有趣,這樣多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我開始去想我應該叫做什麼。要為自己取一個暱稱,跟取一個筆名的難易度比起來,應該不遑多讓。不知道是誰說的,但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筆名就是一個作家一輩子最重要的創作。筆名取得好,大概讀者會多看兩眼,取不好,似乎暗示了這個作家功力也不怎樣。取筆名的好處,是可以讓現實生活的身份和寫作的身份區分開來,以免相互干擾而有影響,甚至有兩個以上的筆名,可以為不同類型的創作做區分。這種作法實在和我一開始講的網路上不同id不同人格很像,陳映真寫小說許南村寫評論,沒有人非議這種作法,可是為什麼現在網路使用者用不同id就被認為代表性不夠呢?非得問出戶政登記的名字不可。

我開始想我應該取什麼暱稱,叫個小什麼的好了,反正身邊一大堆小字輩的,裝可愛裝年輕也好。但沒想到才一開口,就被朋友吐槽:「你這麼大隻,怎麼可以叫小什麼?」難道要等我減肥成功才能叫小什麼嗎?但我現在可也不願意被叫大什麼的。

我用最久的id,但也是幾乎沒人在口頭上叫我的就是Kieslowski,我的許多網路id,email id都是取這個名字,這是當年我大二大三開始接觸網路時(那時候只有剛剛發展出來的BBS,還有正在準備中的www)我最愛的電影導演(到現在應該還是),我毫不遲疑地在我設定第一個BBS帳號時,便以奇士勞斯基當作我的id,彷彿有他的名字,我便可以標示出我的品味和喜好。我也知道,看在其他喜歡電影的人眼裡,這樣是一種大不敬的行徑,就像我看到有人筆名叫做伊格言、藤井樹,心裡難免也會嘀咕。可是用了這麼多年了,要改也很麻煩,就像我要禁止那些叫我卡門或叫我沙拉的人,除非他們原先就不處於這個人際脈絡,不然我也無法改變。稱呼真的是一個人和別人相處之後的累積,不是一個人說要改就可以改的。

不過我還是想再搞一個稱呼出來,不然每次要介紹我的名字就是萬分尷尬,口頭講都講不清,甚至還得親自寫一番,真是有夠麻煩。我還是很鍾意取一個叫做「小X」的名字,但是在我減肥成功前,在我想出那個X該用什麼字之前,那就叫我YZ好了,這個稱呼只給老闆用,也未免太不划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