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持續書寫中,看完片子就隨時補充上來,隨手記性質。)
(2006/11/28補完)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

這部片宣傳這麼大,應該大家都知道了。我唯一介意的是,讓人忽哭忽笑,實在把觀眾當白癡呀!










紐約娃娃 ★★★★☆

這部是眾多好友一致推薦,我才在最後一天加演趕去看的片子。
影片描述1970年代華麗龐克樂團「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s)的貝斯手亞瑟殺手肯恩(Arthur "Killer" Kane)脫離樂團後,經過潦倒的人生,然後加入摩門教,後來進入教會的家譜中心工作,過著平淡而貧窮的生活。他55歲這年,肯恩的頭號樂迷「史密斯樂團」的主唱莫里西(Morrissey),主導「紐約娃娃」重聚於倫敦皇家亞伯廳做一場重聚演出。
故事就透過訪談,描述紐約娃娃的地位及影響力、肯恩的現在生活以及準備登台的練習過程,最後表演順利,大家都很高興。本以為故事就此結束,但沒想到回美國之後隔天,肯恩覺得不舒服,好像感冒,為時差所苦一個禮拜,去看了醫生,診斷出是血癌,兩個小時後就過世了。

看到後面這邊簡直不敢相信,讓人覺得他的後面的人生過的就是為了找到信仰,找到上帝,然後上帝透過他的恩慈讓這麼一位風光過但潦倒的人再度重溫舊夢,之後不讓他受什麼痛苦地便帶走他了。

看得讓人感動莫名。






百年癲狂 ★★

因為「輕信」朋友發的新聞稿,所以一開始這部片就是我第一個要買的片子,
新聞稿上面這樣寫:

以【田園春光】一炮而紅的匈牙利新銳導演喬治帕爾菲(Gyorgy Palfi)這次帶來令坎城專業觀眾半數胃痛離席的寓言式魔幻家族史詩【百年癲狂】。電影改編自匈牙利詩人拉赫斯帕提納吉(Lajos Parti Nagy)的短篇小說。影片在一連串大特寫後,以一根噴火的陽具揭開序幕,透過士兵祖父、大胃王父親、皮包骨兒子三代,追求愛、榮譽與不朽的歷程,以匪夷所思的的情節側寫二十世紀,無論綺想與肉體,皆蔚為奇觀。【百年癲狂】視覺風格華麗詭異,卻也穿插許多讓觀眾腸胃翻攪的噁爛橋段,像是祖父與母豬在獸欄交合,生下屁股上方長有豬尾巴的父親、大胃王父親為鍛鍊食量不斷暴食催吐的痛苦過程、以及皮包骨兒子沈迷於標本製作,最後甚至把真人活體開腸剖肚的瘋狂行徑,都一次次強烈衝撞觀眾既有的觀影認知與尺度。

這些段落都沒錯,但接起來實在是除了畫面奇觀之外,不知道要幹嘛,大概和我一點也不知道匈牙利二十世紀史有關吧。












性愛巴士 ★★★★★★
不好意思,破表,六顆星。

許多的注目焦點都放在這部片如何真槍實彈地將性愛場景搬上大銀幕,有如A片大全在院線上映,談的都是露與不露、剪與不剪的問題。可是這只是看片之前的一些小誘因,看了片之後,這些露與不夠都不再重要,會覺得這部片就應該是這樣,去遮掩什麼反就是違抗了影片的主旨:對自己身體的誠實、對自己感受的誠實、對自己愛情的誠實、對自我的誠實。

這部片是《搖滾芭比》的導演約翰卡麥隆米契爾(John Cameron Mitchell)徵選了一群演員做集體創作發展出來的作品。有兩條主線,一是一對叫做James和Jamie的男同性戀戀人所發展出來的故事,James有憂鬱症想自我了斷,所以他不斷拍片為了給愛他的Jamie一些回憶,甚至安排了一位俊美男孩進入他們生活,為了讓Jamie之後有人可以相伴;另一線是一位加拿大籍的華裔女性愛諮詢師,但其自身卻從未感受到性愛高潮,而與其丈夫想克服此障礙的故事。兩組人馬在片子開始不久久相遇,他們一起去了「性愛巴士」(Shortbus)認識自我的性愛,透過性來瞭解愛。根據會後座談飾演男主角的演員所說的,一般的學校巴士是long term bus,short bus是給特殊的學生搭乘的。言下之意,這趟巴士之旅是要搭載願意學習這特殊旅程的學生,做自我探索的。

在性愛巴士裡面,各種體驗、討論、觀看性愛的方式都是被允許的,這裡沒有任何的限制,沒有任何的關於性傾向、姿勢、角色等的禁忌,只是希望每個人可以打破封鎖自我的藩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這部影片完全是我所欣賞的探索過程,以身體為開端,但最後的目標是心靈,看到最後好幾段讓我淚流滿面感動不已。以往被認為「正確」的戀愛方式是先談心靈後談身體,可是這不很奇怪嗎?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由外而內,但為什麼關於愛情卻要反其道而行?在沒有宗教理法束縛的社會,兩個人有意進亦步彼此探索,應該是先由外在身體開始,才會慢慢深入到內心的吧。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心理學一直到1900年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出版後才開始進入探索人類的內在心靈,之前談的全然是外在。性被束縛、被綁架,以相反的步驟被規範該怎麼在有限度的、「正確的」方式來接受。《性愛巴士》裡我們看到這種解放,而且被鋪陳得讓人感動莫名,完完全全地由外到內被洗滌。

如果台灣可以讓這部片不加修剪上院線,那台灣就是進步國家。









情色按摩院 ★★★
男男情色按摩院裡面的一位按摩師所發生的故事,將其父親去世前一日為一一位按摩客人的過程,和隔天父親過世之後幫父親入殮、出殯的過程平行剪接,將客人與父親的形象對比來看。概念出發有新意,但是過程太過累贅,一再在兩邊穿梭來回,對於要談身體和情感的展示卻又遮遮掩掩,後半段頗令人不耐。









戀愛症候群 ★★
阿比查邦衛拉希沙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的新片。這導演是誰?2004年的金馬影展看了他的作品《熱帶夢幻》,分成兩段的奇異電影,前半段講述一段軍人和少年的甜蜜戀情,但劇情在後半段突然變成獵人追捕虎精的故事。兩段故事由同一批的演員飾演,透過演員而讓讓兩段故事產生關連。這次《戀愛症候群》也玩同樣的把戲,但分界更不模糊了,兩段故事同樣都是在醫院發生,只是第一段是較為鄉下的醫院,第二段是大都市裡的醫院。或者可以解釋為同一個醫院,但有時間上的前後區別。勉強可以詮釋的就是關於人和自然的關係隨著越來越都市化之後造成的變異,但這也是勉強解釋,或者是根本不需解釋,跟著影片走就好吧。可是,這也是跟著影片走也沒什麼情感上可以有莫名感受的片子,反倒覺得導演故弄玄虛了。










盜夢偵探 ★★★★★
改編自筒井康隆的小說,由《東京教父》、《千年女優》的導演今敏執導,看得讓人目瞪口呆。這樣的關於透過網路入侵夢境的題材,大概也只有動畫可以表達的淋漓盡致,各種場景變換虛實交錯層層疊疊,網路和夢境兩大虛擬情境的交疊,再加上導演高超的敘事技巧,我完全拜服,想要趕緊去租《東京教父》和《千年女優》來看。













高達,無以名狀 ★★★
充滿詩意的影片。高達以自己的理解,創造了他的版本的電影藝術史,從法國印象派畫家開始,涉及美術、文學、攝影、電影、劇場等各類藝術,以及實際的歷史,拼貼成一個以「美」與「詩意」而不是以「說理」說服觀眾的電影史。











賴皮生活 ★★★
山下敦弘的第一部電影,以脫線的待業青年和痴心卻沒想法的AV男優為主角的故事。本片奠定了其後《瘋子方舟》、《賴皮之宿》兩部片的基礎,挖掘因為職業而被社會排擠(不應該說排擠,更貼切的是選擇不參與或被淘汰)的邊緣年輕人故事,是現在許多高度都市化國家共同有的現象,但導演的企圖只是呈現而沒有批判(批判力較強的恐怕出現在《瘋子方舟》裡,但也只是點到為止),只是讓觀眾去看看這些好笑的處在荒謬社會的荒謬人生。









追流雲的少年 ★★★★☆
葛斯范桑的第一部電影作品。電影中男主角瓦爾特是一家小雜貨店的陽光帥氣老闆(夥計?),電影一開始,一位叫做強尼的墨西哥非法移民走進他的店,瓦爾特的旁白直言他受到強尼的容貌所吸引,「想要嚐嚐他」。但是強尼不是同志,而且他以「屁精」來形容瓦爾特。這部片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一些身分上的對比:瓦爾特是美國白人,他擁有強尼無可取得的合法身分和外人看起來的「高貴」血統,但強尼在性傾向上卻是比他「正典」,擁有異性戀社會賦予的合理性,可是強尼的非法、貧困身分,卻不得不使他依賴唯一眷顧他的瓦爾特。是以他不願意接受瓦爾特對他的情義,但面臨經濟和交遊網路的困境,他卻不得不依賴瓦爾特,即使瓦爾特本身的經濟狀況也不甚佳,但對比於強尼卻是好過很多。
影片是黑白拍攝,而且大半是夜景(本片原名Mala Noche,意為「惡夜」),充滿迷魅陰鬱的氣質,但瓦爾特卻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極陽光的人,隨時充滿笑容。對他來說,他在惡夜遇見強尼,強尼也是對比陽光的他的惡夜,而這些邊緣的人,包括非法移民強尼和同志身份的瓦爾特,都是主流價值的惡夜。強尼有意識瓦爾特對他的喜愛,因此不斷地戲弄他、利用他,瓦爾特知道如此但也無其他辦法,甚至想像以最卑微的方式來破解強尼對他的羞辱。
雖然是第一部電影作品,但葛斯范桑往後電影的風格:邊緣、孤寂、身分、公路、流浪等主題已經具體而微地呈現,在幾年後的《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以改編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的歪讀集大成,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翹楚。








記得奇士勞斯基 ★★☆
神采奕奕的電影大師,但卻出現這樣一部混亂無章的訪談紀錄片。唯一可以的市看到了一些大師早期無緣得見的紀錄片,可是這些紀錄片和訪談沒有好好處理,無法讓觀眾看到其中的神采。另一個好處是,透過訪談我們得知大師在拍《十誡》起的幾部片,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這可能是他猝逝的原因,但我們自那些深邃而動人的影片中是無法察覺到創作者的狀況,甚至會為他的天才讚嘆,殊不知天才都是以巨大的壓力和執著換來的。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沒有這種壓力吧。













冥王星早餐 ★★★★☆
尼爾喬丹的突破大作。
以往尼爾喬丹(Neil Jordan)的作品涉及愛爾蘭認同或歷史的,總是寫實且巨大,比如說《亂世浮生》(Crying Game)、《豪情本色》(Micheal Collins),或者是在其他作品裡面帶入那種深沈的認同掙扎意識,比如《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在《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裡尼爾喬丹一點都不掙扎,利用片段的、微小的敘述來描述一個極為堅定自我認同為女生的男人的事蹟,將其尋母、尋父、尋找愛情的過程嵌入愛爾蘭共和軍的各種事蹟,讓所有一切都飄了起來,像是卡爾維諾所講的「輕」。
自葉慈(W. B. Yeats)到悉尼(Seamus Heaney),愛爾蘭的創作策略在意識上便是貼近百姓、貼近人物,透過高技巧的描寫,讓人物活靈活現,幾乎可以聞到血肉、泥土的味道。《冥王星早餐》的高明處就是讓這些認同的操作脫離現實,以卡通般、坎普(camp)般的手法來呈現,成為了一部突破性的作品。











瘋狂店員Ⅱ ★★★
老實說,沒有看第一集時的驚喜,應該是招數用老,以往的模式再來一次,雖然新笑話百出。最經典的就是大家爭相轉報的星戰迷對魔戒迷的批評。Kevin Smith當然是星戰迷,不然怎麼會拍出《白爛劍客》(Jay and Silent Bob Strike Back)這樣的片子。片中的愛情故事實在太《愛,上了癮》(Chasing Amy)了,我還沒看過《紐澤西愛未眠》(Jersey Girl),不知道Kevin Smith的愛情觀是不是就是如此。









豪華同志電影史 ★★★★
雖然給四分,但並不是很突出,只是編年史做得不錯,但侷限在美國影片,片子的選擇可以看出篩選的痕跡,總覺得不只這些,視野太窄,對於歐洲影片的影響也只是一語帶過。John Waters又出現,很紅喔,去年金馬的《B級電影史》有吃重訪問,前幾天看的《本片尚未分級》也一直出現,在本片裡面大概也是從頭貫穿到尾。











超脫末日 ★★★☆
葛斯范桑由超脫合唱團(Nirvana)主唱Kurt Cobain於1994年4月5日自殺的事件所衍生出來的作品,描述一個樂團主唱Blake在他生前最後一天的事情,由前一日傍晚開始,到最後一日,隔天早上被發現屍體為主。片子大量依賴導演的場面調度,以及主角Michael Pitt的演出,Michael Pitt把一個勒戒藥癮的樂團主唱的恍惚狀態,以及透過音樂卻又能強力爆發內在的狀況演的入木三分。唯一一點露餡的時候,是有一場臉部特寫,那眼神很清晰穩定,和其他恍神的狀況不搭。
後半段一場Michael Pitt自彈自唱一首歌Birth to Death真是棒呆了,看片尾字幕時發現這首歌:Written and Performanced by Michael Pitt,真是太高竿了。這首歌也讓這部步調緩慢沈穩無高潮的電影加分許多。











鱷魚白皮書 ★★★☆
南尼莫內堤的新片,當然一定要看。
以前看《兩個四月》時便發現莫內堤毫不避諱在影片中呈現自己的政治立場,上一部《人間有晴天》不談政治談親情,結果這次卻大搖大擺地以政治為主題。劇中的製片接受了一位年輕導演的劇本要拍義大利現任總理的片子,他們覺得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強勢操控政媒兩界,在外不斷使義大利人在歐盟丟臉,對內又涉嫌利益輸送,所以想透過電影嘲諷、批評他。(怎麼這麼熟悉的劇情呀~)籌備電影的過程不順利,電影製片自己的家庭面臨和妻子分居,又要處理一堆工作上的瑣事,他又非常關心一對兒子的生活與教育,搞到最後和妻子分開了,電影幾乎也拍不成,資金只剩夠拍一天--總理受審的場景。
片子弄得很複雜,失卻莫內堤以往的簡單力道,片尾莫內堤終於出現,演沒人想演的總理受審,被判有罪之後卻民粹地鼓動群眾支持,群眾向法官丟擲汽油彈。最後面這一段模糊了電影與現實界線,說是拍片又不像,變成莫內堤的悲觀政治預言。
片子讓人欣賞的還是對於感情、親情的部分,對小孩子的愛、對妻子的不捨,(畫龍點睛地用上Damien Rice的歌The Blower's Daughter, 雖然這首歌算老梗了,但還是很棒。)政治的部分反倒看出電影的無力,莫內堤自己也體認而且表現出這種無力感。










賴皮之宿 ★★★★
山下敦弘「賴皮三部曲」最後一部,也是操作這種「茫茫青年荒謬邂逅」純熟之作,(和《瘋子方舟》相比啦,畢竟最早的一部《賴皮生活》還沒看。)三個相約到溫泉相旅行的年輕電影工作者,其中一位竟然失約,剩下的兩位就只好自己玩,由不熟慢慢變得認識,遇到怪怪的旅館老、要燒火的溫泉、莫名其妙在海邊撿到的胸罩、以及沒有胸罩在海邊奔跑的少女、莫名其妙收留人的金髮青年、殘破髒亂到不行的民宿,所有的情境荒謬無比但又合情合理。導演純熟而節制地駕馭種種元素,變成一部有淡淡哀愁可非常好笑的好看影片。
這次金馬邀了山下敦弘五部片,我一時不查憑運氣買竟買了四部,今天想說再把另一部買了湊齊,結果《琳達琳達》竟都賣光,唉。








奶霜檸檬 ★★★★
山下敦弘不搞笑的作品,改編漫畫的兄妹亂倫題材。
其實主題很清楚,也沒辯證關於無血緣關係,但因為法律規範而成為兄妹發生性關係是否涉及亂倫,只是細細鋪陳兄妹雙方的情感和年輕人壓抑然後快速潰堤的愛與性,山下誠懇地呈現其中的錯綜,以及說服觀眾去認同,縫合力非常強大,一反之前「賴皮三部曲」裡面對性的嘲弄態度。
結尾非常棒,開放,但有力。













本片尚未分級 ★★★★
這是一部質疑/挑戰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的紀錄片。
導演對於美國電影分及辦法的不透明感到疑惑,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標準在哪,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在做分級,MPAA的主席只說是「美國父母及一般人」,這個一般人讓我想到我們偉大的出版品分級辦法,實在不知道這個一般人是怎樣產生的,如果是一般人,那其實就不必強調其一般,如果要強調,那必不是一般。
導演訪談多位電影創作者、演員、相關從業人員,甚至比對類似的電影場景,但卻有各種不同的分級,自慰的鏡頭在獨立製片裡是NC-17級(以往的X級,就是17歲以下不得觀賞,嚴重影響到發片和影片收益),但在《美國心 玫瑰情》裡卻是R級。主流片廠發的片和獨立製片被分級單位差別對待,裸露和與性相關的場面被嚴格對待,但暴力卻輕鬆過關,因為暴力是更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且與清教徒的立場較無抵觸。
導演僱了私家偵探一一把分級單位成員找出來,人員的資格和MPAA主席對外宣稱的不同,分級的申訴委員也被一一找出來,全都是大片廠的高級主管,或與其利害相關的人員,真是球員兼裁判。
導演的手法俐落有趣,剪接的功力強而且條理清晰,更重要的是富幽默感,讓觀眾充分感受先行分級制及施行過程的荒謬。











瘋子方舟 ★★★
日本新銳導演山下敦弘(Yamashita Nobuhiro)的影片,描述一對在東京從事推銷工作失利的戀人,回到男方故鄉繼續推銷難喝的健康食品的故事。不刻意搞笑卻以生活中平凡而呆滯場面渲染出笑點,或許是我們看太多俊男美女身手俐落地拍電影,一店變成這麼平凡的生活,放在銀幕上就很好笑了。不過這樣的片子在半夜來看,實在很耗神,片子的張力不是那麼大到可以抵擋身體的疲倦,所以就一直覺得片子很長,緊張度又不夠,其實適合下午來看啦。










搖滾世代 ★★☆
看這部片的最大挫折是,裡面登場的表演者我只認出三位,連coldplay都沒認出,實在也是了不起到一種境界。當作演唱會來看嘛,其實沒多少歌好看,當個言之有物的紀錄片,又很論點不明,想講什麼卻也什麼都只點到而已,也就是說,你看完了片子之後,跟沒看之前,除了知道這些人講過這些話、看看場面之外,其他你應該早就知道了。辦這麼大的演唱會背後衍生的很多議題,沒能在這片子裡面出現。如果像是I'm Your Man那樣簡單的就是拍演唱會的紀錄片,也許還賞心悅目一點。












鷹與男孩 ★★★
肯洛區(Ken Loach)的第一部片耶,那時候他還叫肯尼斯洛區(Kenneth Loach)呀!《鷹與男孩》(Kes)是描述一位礦區男孩的成長故事,因為在礦區城鎮生活,未來出路不用想也知道,所以他幾乎不太用功,也不在乎什麼,送報的時候還會順手牽羊。
後來男孩養了一頭鷹,開始找書、找資料訓練牠,也因此變成這方面的專家,上台去講這件事時也讓同學開始注意他,一些馴鷹的專門術語也能拼寫出來教導同學。最後鷹被男孩的哥哥(另一個看似無出路男孩)殺了,報復弟弟拿他下注的錢亂花。
這部片完全是英國礦工版的《四百擊》,但力道不夠,敘述時鬆時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