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很少在我的部落格轉別人的文章,好像只有一次(懶得查了),今天AB把他之前跟我說他不包紅包的理由貼在他的部落格上,講得真好,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

先摘幾段:


其實一開始不包紅包的原因,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想法:「不是說要『請』喜酒,那不是請客嗎?怎麼去讓人請還要包紅包、給錢?」

「要請這麼多人吃飯,新郎、新娘哪來那麼多錢?」

「結婚是很花錢的,所以去喝喜酒,包紅包,算是一種贊助。」

「將來自己結婚,他們也會包回來,所以算是一種互助會的形式,這樣想就好了。」

當然,上面這些想法,都可以合理化「包紅包」的行為,但是我就是無法接受。

我甚至認為,「包紅包」這個文化是造成台灣婚禮演變成現今我極度厭惡的形式的原因。

..........

第一,紅色炸彈。

我這位同事收到喜帖的態度很平常,就像是俗稱收到「紅色炸彈」,被炸到一樣。為何喜帖會被稱之為「紅色炸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紅包」,收到喜帖的人代表要意外地付出一筆金錢,而且有時甚至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所以本來代表喜訊的「喜帖」,對收件者而言,竟諷刺地成為意含完全不同的「紅色炸彈」。這種「被炸到」的感覺,在收到來自半生不熟的朋友寄來的喜帖時,感覺更深刻。

試想一下,假如參加婚禮不用包紅包,還會有「紅色炸彈」這個詞嗎?


..........


第二,婚禮的花費。

這點之前有談過了,我還是維持先前的看法:「重點是,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舉辦婚禮。」

但是很多人會說,現實生活中那有那麼如意。

不知為何,婚禮變成一種極度鋪張、奢侈的活動。從聘金、喜餅、婚紗照,直到喜宴,無一不花錢,而且是花很大筆錢。在每樣都花錢的情形下,喜宴中的「紅包(禮金)」,是唯一的收入。不知是否為了想在這方面賺上一筆,導致發喜帖像廣發英雄帖,發越來,來的人越多,紅包就越多。有些時候用掃射兩字形容都不為過。所以才會有像我同事那樣的受害者,收到半生不熟的朋友的喜帖,去了要包紅包覺得很幹,收到喜帖不去又不好意思。

如果沒有紅包文化,辦婚禮的人會更謹慎,因為經費有限,只有支出而無收入。會更慎選邀請對象,除非真是好友,否則不邀請。因為畢竟多請一個人就要多花一筆錢,不是每個人都是凱子,希望在自己的婚禮上看到不認識的人在劃酒拳。

(中略)

以一桌十人,費用一萬元為例,平均一人一千元。好友二十人就要兩桌,二萬元。

說實在的,我請朋友吃飯,從來沒請過一千元一頓的。四百多元的對我而言就算大餐。不知為何喜宴都要那麼貴?跟朋友吃飯,快炒一盤一百也是吃得很開心。但是父母說要氣派,不能讓親戚笑話,所以一桌沒有一萬不行,飯店最好要有星星。

好吧,朋友聚在一起熱鬧、高興,吃飯錢就像往常一樣:平分。

這是很容易做到的,訂餐廳早就知道一桌多少,要算每人該出多少,是再簡單不過。這樣一來,就能讓朋友避免活在「紅色炸彈」的恐懼之中。而且,也不用讓朋友傷腦筋「該包多少」。然後衍生出來的什麼「交情深淺決定紅包大小」之類的狗屁論調,更是可以免了。以金錢來衡量交情,實在也作賤「情」這個字。



全文請點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