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4406.jpg

國小五年級上學期,數學課程進入了一個「可怕的」領域,開始教因數、倍數,不再是過往四年來教的基本數目、數字的概念和基礎四則運算,進入了數字抽像思維的領域。

我永遠記得我第一次段考完,發回的數學考卷上面僅有80分,然後老師帶著疑惑的眼神跟我說:「怎麼會考這樣子?本來以為你有希望可以畢業時拿市長獎的,現在看來不可能了。」不用佛洛伊德幫忙分析什麼創傷之類的,這段話我就給他牢牢地記著到現在,(而且在國中時又出現過被老師講類似的話,讓我平順的求學生涯添了一些坎坷的坑洞)。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時候起,數學就變成了學習上的弱點,我和家人開始以為我在理科上不強,應該看來應該走文科的路,偏偏我的國語文成績一項不錯,這樣的印象當然就更牢固了。我最常舉的反例是,國中時我的理化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即使數學一直在坎坷路上跌撞。只要一碰到代數,我的數學成績就很慘,要記住(a + b)(a - b)= a2  – b2  之類的公式不是什麼難事,但要在一連串的英文代數里面看出端倪並實際運用就有點困難了,這不知道和我一向拙於辨識不同的容貌有沒有關係。每次編新班級或到另一個求學階段,認識新同學會耗去我很多時間,不知道我腦裡的認知運作是怎麼進行的,只是到現在我還是很不會辨認只見過一兩次的人,或者是造型變來變去出現在不同媒體、廣告上的中外明星臉。但辨認人臉好像和圖像認知的關係比較大,是不是較傾向於幾何範疇?而幾何是我在中學的數學課裡面難得可以挽回一點信心的領域,我喜歡在那些各種圖形中拉個幾條線,然後就破解迷宮,順利救出公主。但公主沒那麼多,能展現我不迷路功力的機會不多。

果然在國小五年級第一次數學受挫六年後,我正式進入所謂的「社會組」就讀,兩年後考完大學聯考,以為從此拋開數學。生活裡似乎只要還會基本的四則運算來算錢,以及一點點的基本數字靈感來下注樂透彩就夠了。

可是命運不是這麼讓你以為是怎樣就怎樣。學校畢業之後,我竟然很愛看一些科普書、特別是天文物理部分,又特別著迷於會跟相對論扯不清的時空關係,偏偏相對論是一堆數學,我當然不會自不量力想要去在荒廢多年數學,沒學過各種高等數學的狀況下想去學會看懂相對論那種依賴理論數學來推演算式,但卻很想瞭解這理論所揭發出來的現象到底是怎樣。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種熱情的推力迫使我不得不去注意它,這個以前讓我被受苦處的對象,而且逼得我不得不張起所有的注意力來理性對待並仔細審度。

漸漸的,數學又把我往前拉了一步。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得開始看一些資料報表,看報表不是只有看一下各種數字就好,有趣、也是困難的地方在於,怎麼透過這些數字整理出一些概念,就像小時候會玩的連連看圖畫,依序把一些點連結起來就可以變成線條畫。看報表也得懂得一些竅門,甚至是獨家想出來的解讀方式,讓幾組數字怎麼互相攀附之後可以變成原本報表架構不出來的奇妙訊息。一發現了這個奇妙的世界,馬上燃起我新的熱情,而熱情得架構於對於各種數字的冷靜觀察。多年以後,終於在意想不到的角落,發現唸書時數學老師唯一沒教但也是最重要的要點:對於數學和抽像思考的熱情,以及由這個熱情可以迸發出來的美。

一般認為數學一向只和理性產生關係,美感呀、熱情呀就用到別的領域去,但我突然領略到大多數人之所以害怕數學,就是因為不知道數學的美,沒有被教導去引發那種對於抽像思考的迫切的熱情。更諷刺的是,對於數學的美好,我去是因為看了小說《博士熱愛的算式》、戲劇《求證》(Proof)等文學作品才領略一二,也說不定這根本就只是小說家陰謀,文學的包裝讓數字的美感更具體。但至少,是有美感的,而這些美感我早該學數學之初便應該有人引導我去領略。除了數學之外,其實每個學科也都有其美感的存在,但我們的教育問題就在於此,不管美感,只管解題,解題只要記誦或者技巧,不需要美感,美感形成太浪費時間而且不一定是標準答案(美感怎麼能有標準?)。沒有美感就沒有熱情,沒有熱情就沒有動力去追索純粹的理性思考,我是繞了這麼一大圈,長大到脫離考試的壓力之後,才又回來看這個曾經有過的「傷口」,卻發現,這個傷口並不是先天體質不良所引起,而是庸醫所致。

想起國小五年級那個發考卷的日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不可逆(但可以往前快速躍進),再怎樣也沒有辦法回去安慰幼小的我,告訴他不必在意,沒得到的市長獎和後來得到的區長獎在頒獎過後一分鐘就沒有區別。真正重要的是,多年以後我摸索到了一點點對於數學的熱情,和這種熱情所燃燒出來的理性,其他的,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