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許多夢,大都很大,實現起來非常艱辛。

扣掉一些純粹只是關於私人享樂情愛之外,其他的夢歸納起來,大概可以有一個脈絡來貫穿,簡單說來就是天下大同(我是虛偽的左派呀)、世界和平(而且還是除魅過的現代派虛偽左派)這種類型,而實行手段大致來講就是理性之路。我不知道我這是怎麼被設定的腦袋,但我就很相信這一套,即使要說常被放在理性對面的「感動」這檔事,我的感受過程也都很受理性的引導。比如說,我看到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所受到的感動就比「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這樣較訴諸個人情感的感動更為強烈。

如果夢想由最大的來看,所謂的世界和平,訴諸的根源是各國、各政治實體間的理性互動。搖搖頭,很難。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理性、合理作為,往往和另一個地區、文化的理性合理作為是相衝突的,顯然理性在這裡還不夠,相互尊重才是重點,但相互尊重不就是更廣大的理性作為嗎?(我陷入了什麼套套邏輯?)就算不論現實政治、國際角力因素,謀求世界和平也會碰到文化或宗教的衝突,而現行幾個普遍擁有跨國信仰的大宗教來看,這些宗教都是由部落、族群、地區信仰發展出來的,因此難免帶有族群自我保護和區別敵我的觀念。宗教裡的禁條通常是源於彼時特定環境下自我保護的因素,但在發展成跨國大宗教後,這些條文沒能因時俱進,後來就會變成文化衝突的根源。太難了,只好往下一層。另一層夢想是希望一個地區、社會、民族或國家,以臺灣來舉例好了,能夠達到內部平和而穩定發展的狀態。如果由上一層降到這一層來看,似乎變得容易一點(哈哈),可是也不是那麼容易,對比臺灣現況就會知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十九世紀的進步年代終了(霍布斯邦的說法),(歐美)人類進入了以前幾百年想也想不到的倒退局面,以為人類可以因為文明、科技的進展而無限進步,但現實告訴世人:非也,非也,努力許久的進步,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人們理性的努力,敵不過一瞬間的閃神呀。

臺灣的發展在前景看好之際,沒人想到社會竟會空轉十餘年,等到現在回頭看,似乎像極了古典希臘悲劇:一切都被預知了、都有預言了,但人們卻偏偏以身試法,讓自己陷入永劫輪迴。賈西亞‧馬奎斯在讀了希臘悲劇之後,開始發展南美洲版本的已預知的悲劇:《預知死亡紀事》是最明顯淺白的,而精銳之作《百年孤寂》當然也是預知的毀滅悲劇,馬康多的一切都記載在吉普賽人的「天書」之中,等到被解讀出來颶風將摧毀馬康多,下一秒就被橫掃了。臺灣彷彿面臨馬奎斯解讀下的南美洲命運,在不斷的強人和獨裁者裡逃脫不出去,臺灣也在已知既定的糊爛政治模式裡無法脫身。只是人家有《百年孤寂》,我們什麼都還沒有。

難以脫離的糊爛之地要將之理清,恐怕也是一個達成路途很艱困的夢想。那再往下一層,就是希望臺灣的教育能夠有效地培育出可以避免這些錯誤的下一代。我想,看到這,很多人都會笑出來吧。唉,這一層的夢想也很紛擾無章。理性地思考教育的目標,是希望至少國民教育九年(或是要延伸成的十二年)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國民,使國家擁有相當水平的知識國力。但我們的教育完全走樣,有誰管基礎教育的內容是為了培養一個堂堂正正的國民?有足夠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法治基礎、道德訓練、對土地及人民的關懷等等,我們教育成效的不足,隨便一檢視就會令人膽戰心驚。如果這是判斷國力的標準,臺灣的國力是如何?高中或大學是為了培養相對高階的人才或研究人員,可是文憑主義讓這一切落空,基礎沒打好,高等教育又形同學店,教育經費少而且又被胡亂瓜分。越寫越沈重,再往更低一點的夢想來看好了。

在教育之下的,我只是希望真正的好書能夠被讀到,有一點潛移默化之效,而這個是我本身在做的事,雖然整體環境很不好,但勉強做。並不是說今天誰讀了一本好書,就可以得到什麼功用,讀書畢竟是別人的思想在我們的腦子裡奔馳,思緒僅只是跑過,自己沒去重新組織並表達出來或實踐就沒有用。而且書籍最大的功能是「陪伴」,陪伴一個人進入某種情境,讀書的人得自己主動去挖掘才能吸收,不是跑過一遍就可以的。而要細究閱讀帶來的功用,在關於閱讀的夢想裡,我最想可以實現的是關於小說閱讀的夢想。

為什麼不是詩、不是哲學,而是小說?讓大眾閱讀詩、閱讀哲學也是我的夢想,但如果對於一個像臺灣現在這樣的社會來說,小說閱讀的夢想如果能夠實現,顯得比較「有用」。如果讀小說像是走路或跑步(看是讀什麼樣的小說),讀詩就像是飛翔,充滿太多文字與意象的跳躍、象徵、挪移,還沒會好好走路或跑步是學不了飛的。而哲學就像是跳舞,不會舞蹈的人們以為舞蹈太飄忽,其實舞蹈最重要的是步伐的重心,每一步都踩得穩穩穩,才能在穩定的基礎上做出各種炫目的動作。沒有學會走路,當然就學不會舞蹈。雖然以發展的時間來看,詩和哲學早於小說幾千年,而且小說也是由詩和哲學豢養出來的,但現在卻反過來,小說可以是現代人進入詩和哲學領域的基礎。

讀小說,可以訓練一個人的語言感知能力,進而才能培養原先貼近人心但卻慢慢被現代社會排拒的詩歌。我曾翻開過喜愛的詩集,指著裡面令我動容的詩句給一個說難以進入詩的朋友看,他的回應是:「文句很不錯,但這和廣告文案有什麼差別?」當下我無言,那涉於詩所不能明言的領域。而這個領域的入關密徑應該是小說,透過小說培養出合適的想像力、同理心、感受力,才有可能進入到詩的領域。(當然,也很有可能培養出來的「能力」會讓你更堅定地待在小說領域而不進入詩。)

讀小說,去理解文字所要傳達的訊息,在蛛絲馬跡間分析,才有可能瞭解哲學所想要帶領我們思考的方式。近日讀赫拉巴爾新出版的中文作品《沒能準時離站的列車》,看到其中一個段落:

火車嘎然停住,從上面走下兩名黨衛隊士兵,手中拿著自動手槍,眼睛盯著我的紅色帽子。我做立正姿勢敬禮,但是他們分別從左右側拿槍對著我的胸膛,逼我登梯爬上機車,列車立刻隆隆開動。我很驚訝,那兩名黨衛隊士兵都長得很英俊,外表更像詩人或者網球運動員,可是他們卻和我一起站在列車上。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停下來,疑惑赫拉巴爾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那兩名黨衛隊士兵都長得很英俊」?有什麼用意?而且在後面文章裡又再次出現強調他們的外表不止一次。為什麼?可是我沒再多想,就繼續看下去。後來回頭看鐘文音寫的導讀,她這麼分析:「有著詩人長相的士兵,光是如此書寫就道盡了戰爭的殘酷,殘酷不需要直接撥開傷口凝視,更多的殘酷是美麗的失去。關注無人所及的小地方,側寫出生命的對照組,痛恨德國卻也悲憫戰爭。」我赫然大驚,這簡短的安排卻是小說家四兩撥千金的思考呈現,小說可以如此綿密地訓練讀者的思考,讓你的腦袋做勾連、回溯、組織,不必要像《尤里西斯》那般用典精深的作品,看起來舉重若輕的赫拉巴爾作品便蘊含了小說家的厲害之處,這是優秀小說作品可以帶給讀者的文句分析訓練,也是進入哲學之門的鑰匙。

所以夢想一個社會裡的人能思考、能感受,理性與情感並進,以便可以層層往上達到我的夢想,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夢想該實現的是「大家讀小說」。

也許這一兩年有一些暢銷的小說出現,大家都以為讀小說的風氣回來了,但仔細分析還是令人膽戰心驚,真正讀小說的風氣----而且不能是風氣,必須是習慣----還沒養成,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風氣的創造與習慣的養成,必須要有環境的配合,但在台灣目前的媒體情狀下,要透過媒體來塑造風氣(這往往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式)是完全不可能,所以我和朋友就自力救濟,由弄一個部落格開始。

一個部落格能做什麼?總算是一個開始。在這個名為【小說讀癮】(fiction.com.tw)的部落格裡,我們希望可以達到幾個目標:

1. 希望【小說讀癮】可以彙集到各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小說資訊、活動,讓喜愛閱讀小說的讀者只要到【小說讀癮】來就可以找到最多的出版訊息;

2. 希望【小說讀癮】可以提供讀者和各出版社的交流平台。想要投稿、聯絡、批評、詢問與各出版社出版的小說相關的事宜,都可以在這邊獲得快速的解決;

3. 希望【小說讀癮】可以成為小說閱讀相關的資料庫。讀者可以在此看到相關的媒體報導、書評、部落格上的各種心得等等訊息,讓所有讀者在這邊就可以看到別人怎樣討論一本小說,可以當作是否去找來閱讀的指引;

4. 希望【小說讀癮】可以鼓勵更多的本土創作者創作好的小說。我們的本土小說創作已經萎縮到令人憂心的程度了,希望創作者可以知道有這麼多人還是繼續在閱讀小說,也期待閱讀小說,創作者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與讀者溝通、找到新的動力;

5. 堅持【小說讀癮】永遠做一個中立的、只為小說閱讀本身服務的平台。盡其所能服務讀者、服務出版社,但不涉及任何利益交換、銷售,讓銷售的競爭只存在書店,【小說讀癮】是以合作為前提建立起來的。

透過這些實際的服務,凝聚讀小說的網友的言論力量,才有可能擴散成更大的影響力,而這影響力不只是吸引更多人來讀暢銷小說,而且是各種各類深淺不一類型不拘的小說,之後才有可能進而去欣賞詩歌、思考哲學,沿著一層一層的階梯攀到我所不敢夢想的終極之夢。這個夢,不敢說是我的,應該也是很多人所想望的。我們現在舉起了腳,希望大家能夠幫忙一起踏下去。

我希望有更多出版社可以加入(當然我會一一去拜訪),我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覺得這個想法還可以,幫忙推薦出去,讓更多人來拜訪這部落格,有正向循環才能吸引更多需要的資訊投入。(我太天真了嗎?)如果你有部落格,希望你可以幫忙貼個串連貼紙;如果你有關於討論小說文章,寄到 fictiontw@gmail.com 這個信箱來讓我們可以張貼;如果你有喜歡讀小說的朋友,請他常來這裡看看或者參加活動;如果你用各種書籤網站,也幫忙把【小說讀癮】加入,讓更多人發現。

結果,我這個夢想到最後變成需要別人來幫我實現,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小說讀癮】串連語法請看這篇文章最後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