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偶而我一兩次在部落格文章上帶到一些工作態度,但從沒正式談我過的工作,因為我很難去寫個人實際生活而沒有任何顧慮。我會顧慮到這件事寫出來後,過一段時間我會不會自己看了覺得羞愧,會不會有朋友輾轉看到不滿,會不會有洩漏工作機密的嫌疑,總總原因讓我不寫。可是我的生活被工作佔去七、八成,不寫這些,得把剩下兩、三成的生活氣力拿來另外想文章,雖然總也是想寫才寫,但總覺得沒辦法在那七、八成中順理成章地摘一些出來實在滿可惜的。

今天寫下這個題目,我自己看得都心虛,我沒有什麼好辦法、意見要來分享,可能抱怨比較多,感嘆比較多。

我在出版業工作,可能一些網友看看我的文章猜一猜都猜得出來,但實際的工作內容可能就不是那麼清楚了。許多人可能會猜是編輯。在台灣,編輯幾乎等同出版業,可是很抱歉,我是當企畫的。那出版公司裡的企畫要做什麼事?這個問題大概是自我從事這一行以來就被問到現在,值得寫另外一篇或兩篇文章來解釋加抱怨。先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要把書籍形塑出來之後讓讀者知道然後想要閱讀、購買。

就這麼簡單一句話,可裡面百轉千折呀。(嘆)選一個自己的興趣當行業,有好有壞(這大概也需要另外一兩篇文章來談),好處是比較能夠有自我成就感,壞處是若因工作麻痺了之後,這興趣也就可惜了。但我覺得是興趣的工作好處多一些,最大差別在於有興趣的話可以有較多熱情和動力來維繫工作以及想法,比較能夠累積,並從累積中激發那瞬現的靈感。出版是手工業,非常需要從業者的興趣、熱情和手感,從業者對一本書沒有感覺,到頭來一定會被敏感的讀者發現。這也是出版的有趣之處,手工業就不像工廠生產線大量製造一模一樣的觸感、味道、溫度,裡面是會有人的質地在的,人的質地也就是書籍最大的內涵之一。

當出版企畫也必須面對這種人的質地因素,雖然不會直接經手做編輯、設計,但書籍的目標讀者設定、行銷方向設定,處處充滿人味,所以一個再怎麼優秀的企畫,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書籍或沒感覺的書籍,或是工作量太多沒有足夠時間去培養出感情的書籍(這很常見),或是編輯不善於表達或不願表達,在前製階段無法讓其他相關同事感受到書籍的重點進而而產生感覺(這更常見了),當企畫的因為職責所在,也只能依靠專業和經驗,盡力把宣傳做好。(在這裡,請注意,我說的是宣傳,不是行銷,前段的工作沒做好,那就不必談行銷了,就只能論宣傳。行銷有4P,宣傳/促銷只是其中1P。)通常這樣的狀況在台灣的出版業還滿常見的,最大原因是企畫這工作不受重視之故,所以往往由行銷淪為宣傳小弟小妹。(又可寫一篇抱怨文章)如果真的沒感覺的書,那這樣也就算了,心痛會少一點,可是如果是非常有感覺的書呢?看到一本自己覺得很棒的書無法多做些什麼介紹給更多人,那種心痛的感覺可也是會連續讓人一兩周睡不好的。

最近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拚命在努力口頭傳播敝出版社剛出版的一本小說《最後一秒的溫度》,實在是因為我太喜歡了,急著要把那種喜歡的感覺傳遞出去。但這樣一本不被認為是大書的小說,丟到市場上面去絕對是溺死在書海。絕對是,自我手上丟出去溺死的太多了,恐怖呀。除了我能夠騷擾的朋友之外,我就只好去騷擾一些書店的店長,向他們表達我對這本書的愛(噁),說明為什麼我喜歡這本書,這時就得想一些罄竹難書的瑰麗形容詞來描述我的讀後感。

但是,新書那麼多,有人會鳥我嗎?我不知道,也只能盡力。之後,若有書店被打動的,就再進一步問問看需不需要我幫忙做簡單的POP之類的輔助宣傳,如果能做最好,不能做也無法勉強,畢竟書店空間有限,每本書都這樣搞會很恐怖的。然後呢?然後還能幹嘛?我也不曉得。後來發展出來的是部落格版主的書評方式,但部落格的特點之一就是自主性,能夠掙到足夠的網路書評創造口碑效應,實在是可欲不可求的機緣。

再來呢?再來我也沒輒了。現在要「做」一本書是那樣的困難,在台灣已經沒有有效的媒體傳播出版訊息和評論了,做出版新聞的都被當作是「良心事業」,(既然是良心,但為什麼大家都輕視良心?)所有媒體無不競相在第一時間把藝文版面廢掉,拿去做八卦、娛樂、政治口水、挖肚臍眼。三年前辦一場新書發表會,隔天大家都還可以在媒體上看到某某作家出新書了,現在去哪裡找這些訊息?實在不知道真的是閱聽人不想知道這些新聞,還是做新聞的人認為閱聽人不會想知道這些;或者其他八卦政治口水方便超做搏取注目,靜態的出版新聞就對不起囉。
我的親友們有很多人一年不看一本書,也不上書店,所以沒這類新聞也無妨吧。但那些固定會閱讀的人呢?哪裡得到新書出版消息的?到書店裡去搜索才決定要買的嗎?除了網路之外好像也沒其他管道可以知道一本書的訊息了,而網路又是更大的海洋呀。

偶爾出版的什麼話題書,而是媒體有興趣的,難得出現在報紙或電視新聞上,隔天我們就會接到這樣的詢問電話:「請問報紙上那本某某某書要去哪裡買?」『書店都有賣喔。』「書店喔?」『是呀,各書店都有喔。』「那你們公司在哪?我過去買。」『不好意思,我們公司沒門市,不方便這樣購書。建議您到書店去,說不定也會有更好的折扣。』「啊書店在哪裡呀?」『………』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書店不夠多,所以沒讓民眾好好養成閱讀習慣,而這兩三年陸續聽聞書店關門,我認為那純粹是書店老闆不懂得如何經營。(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兩篇文章該談的。)

像現在這樣有效的書籍宣傳方式幾乎只能透過書店跟讀者互動,被書店吃死死也不是什麼驚人新聞了(說不驚人,其實大家都很心驚的,因為真的發生了,雖然知道一定會發生)。媒體不願,網路不可靠,通路養大了會反噬,實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結果興趣變成是撐住自己在這個不知道算不算夕陽工業的手工業裡的最後一絲力量。

朋友呀,告訴我吧,你怎麼知道一本書,然後決定要去買的?

(我在這篇文章的括號裡說了另外要寫幾篇文章呀!(大驚))



-延伸閱讀-
[行銷作業]:附加價值
[行銷作業]:一條危危顫顫的鋼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