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部落格最討厭的事之一,就是來不及寫是本格本分該寫的,在心裡百般自我催促,但手指卻萬般動不了。動不了的原因就只有一個:這書/電影/表演實在很好,在心裡琢磨過久,越覺自己眼高手低,就寫不出來了。但常常這些電影、表演都有演出時效性,如果想要推薦別人趕緊去分享,不在看完當天寫出來,以後寫出來的效果就降低了。書的時效性沒那麼嚴重,但以現在書籍流動速度,不在第一個月寫出來,很多人也就很難在書店找到。問店員?店員又問電腦,實在令人喪氣呀。

我這個「積稿」的紀錄,打從2000年的《舞動人生》(Billy Elliot開始日益嚴重。面對這樣一部我看了好幾次喜愛無邊的電影,總是想用各種角度好好地解讀,彷彿想寫一本關於這部電影的百科全書似的,或像一篇旁徵博引的正規論文似的。我當然也明瞭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一篇文章能負載的,就給他一篇文章的重量就好,超載總落得沈沒得不償失,但總是脫離不了這個想超載的「宿命」,於是一篇篇計畫中的文章總是在腦海中便已因為超載而沈沒。幾次在想,念研究所時所受的論文寫作訓練,大概是這些超載事件始作俑者,總覺得分析作品必須要如何如何,不可以輕易妥協。癥結在於「分析」上,也許部落格文章不需要分析,只需要「分享」,但我自己的「潔癖」卻不能容許只是分享而已。雖然我也以分享的態度寫過一些文字放在部落格,但那些總讓我不想再看,會厭惡。2003年看了《時時刻刻》(The Hours之後,我開始想該怎麼寫一篇文章,就去開始蒐集吳爾芙夫人的資料,還想先得把《達洛威夫人》看完才行,等等,還不夠,也許《燈塔行》也得K完,然後她最負盛名的《自己的房間》怎可以不看?所以連帶《三枚金幣》也得讀完。慢著慢著,都忘了之前她配拍成電影的《歐蘭朵》,電影看得都忘了,得先把電影找出來看一遍,小說也看一遍,這些都和這部電影的內涵相關呀。還別忘了,同名小說原著得先看,作者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的其他作品也別忘了摸一摸。對對對,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真是了不起的導演,他的前一部作品是什麼?是《舞動人生》。嗯,還沒寫。

想寫的越滾越龐大變成自己無法負擔的作業,然後就將她晾在旁邊,找出來的資料堆在一起自成一個「待讀區」,有可能變成永遠不敢去碰的「未讀區」。最好的狀況是,看完當下有時間有體力馬上寫就,像去年寫黃翊的〈低語〉那篇文章一樣,而且寫完自己還很喜歡。可遇不可求呀。但百分之八十的狀況不是這樣,而是在心裡面不斷自我絞纏,最後不得不被龐大的自我指派作業和目標壓垮。

眼看著時間過,我還沒寫《流浪神狗人》《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心裡百般過不去,會想著要是它們是爛片就好了,完全不予理會。可惜不是,可惜他們都有好幾種角度我想聊,可惜他們都在某方面觸動我,可惜他們都還滿好看的,我不能放棄。所以可預知的將來,可能我寫出來兩篇綁手綁腳乏味無比的文章,或很久以後寫來兩篇人家想看片都找不到片可看的過期文章,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沒有佳作可看,很無奈,看到佳作,我自己就開始情卻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