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在電影院才算看電影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華隊國恥輸球日,辦公室一半的人精力耗盡茫然看著電腦,反射性地處理工作,我只想到要看場電影轉換我被掏空的精神。讓我驚訝的是,我想看的片子竟然都上映到今天日場為止,晚場起就換片了。這時我想,應該是到了再去看一次《黑暗騎士》的時候,只有黑暗騎士能拯救我的心情。這部片當然一定看IMAX,可是美麗華好遠,最後做罷,現在只好憂傷地在這裡寫部落格。

在《黑暗騎士》上映前,大姊頭挺著即將臨盆的大肚子去看試片,回來趕緊跟我推薦:「對我來說,超人漫畫改編電影的王座,已經由《蜘蛛人2》讓給《黑暗騎士了》。」我知道這是了不得的稱讚,2004年《蜘蛛人2》上映的時候,我在電影院看了三次,她去電影院看的次數比我多。我一直沒談《蜘蛛人2》,只寫過一篇短短的關於這一集編劇麥可‧察本(Michael Chabon)的文章,他是使這一集蜘蛛人成為經典的主因。看完電影後,我不覺得《蜘蛛人2》被《黑暗騎士》比下去,前者以簡御繁,後者就偏偏讓你知道他可以用繁複的細節和場景去做出有意義的繁複辯證;前者是和煦的陽光,後者就是在極地永夜中唯一可以看到的極光希望。我不忍心這樣去比較兩部喜愛的作品,也不公平,畢竟《蜘蛛人2》只靠編劇,唉呀,它的導演實在不怎樣。

《黑暗騎士》的口碑大好,各種解說、評論充滿網路空間,也充滿實際空間。上次放颱風假,一堆同事紛紛跑去看電影,隔天上班大家讚成一團。我也就不一一講我所看到的,只想談幾點有意思的部分。

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大概沒任何談《黑暗騎士》的文章可以避過他,許多人不管導演克裡斯多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儘管他在台灣可以看到的五部電影部部精彩無一失手,大家第一個談的人物必定是希斯‧萊傑。我不覺得希斯‧萊傑在《黑暗騎士》裡的演出厲害到可以受到這麼多肯定的地步,因為他不是突然這樣迸出來的,從《擁抱豔陽天》(Monster’s Ball)裡面他的演出就讓我肯定他的用功,不必到這部片才來給予可能惋惜成分很多的讚美。《黑暗騎士》中小丑當然是演得好的,但這部電影裡面好演員一堆,不獨希斯‧萊傑表演傑出,讓一個人蓋過其他演員和導演,我覺得不公平。

Why so serious?小丑的設定當然突出,從提姆‧波頓拍蝙蝠俠以來,反派角色就一直很重要,延續到後來的新一波超人電影,反派角色是維繫影片前進的動力,所以都是找重量級演員出任。但這些反派角色重要的功能,大都是為了強化超人主角的能力,他們所製造出來的紊亂,得靠超人主角來化解。《黑暗騎士》裡的小丑當然也製造災害,挑釁主角,但他最大的功用是突顯蝙蝠俠的侷限/界線,而這侷限也是蝙蝠俠所以成立而沒變成壞蛋的原因。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我大學(不是高中)畢業典禮前幾天,生日,和一群同學、朋友買了啤酒到校園中的大廣場恣意閒聊,我們知道這可能是僅有的青春餘燼,更加刻意灑脫、感傷。躺在廣袤的嘉南平原星空下,往可樂娜玻璃瓶裡面塞入切片檸檬,一群不諳酒的人也就這麼胡亂喝將起來。隨意亂哈拉著,漸漸瀰漫上的感傷讓大家話越來越少,突然轉頭發現,有兩個同學不見了,正納悶怎麼去哪裡那麼久?我突然腦裡閃過一個念頭,跟其他人說我知道他們去哪裡了,便起身往廣場邊跑去,大家跟在我後頭跑到游泳池,翻過幾乎沒有攔阻性的鋼網圍牆,果然他們跑進游泳池來了。

在夜色的掩護下,每個人都沒有尷尬,看兩個已經脫光光跳進池裡的同學,大家二話不說也馬上脫光跳入,有一種不可言喻的緊密感,也有一種共同謀犯的快感。唯一感到不好意思的,是本來一起聚會的幾位女同學完全被我們忽略,她們被隔在牆外,池裡是不好意思靠近的「男色春光」,事後她們憤恨地說,差點想去把你們衣服都藏起來。我也不知道怎麼跟她們道歉或說明,當時的那種情境,換做任何其他男同學都會興起脫光跳下,一種無以言喻的感受,一種男性盟誼間才會有的誘惑和驅力,像是要去實踐某種盟歃,會認為是女生無法瞭解的。

群體裸泳似乎是某種青年男子間的儀式,有適當的環境,就很有可能發生。但對女生來說,即使有環境,也不太會發生。似乎男性間存在著以裸裎交換信任的文化,但這種裸裎相對又不能拉得太近,得在曖昧距離之外相敬如賓,複雜微妙無比的人際關係,拿捏得靠臨場反應,無法可學。可能是父系社會習慣將女性身體當作凝視後物化的目標,此制約之下女性的身體無法被發展成這種男性身體文化,而有著與男性裸泳不同的情誼分享儀式,裸泳好像變成男性間獨享的儀式。
9wind333.jpg《九降風》裡面的裸泳場景變成一個宣傳的賣點,雖然什麼都看不到(哈),卻有某種儀式性的歡樂氣氛,但一邊看我心裡面卻嘀咕這似乎太過刻意,讓人感覺賣肉取寵成分大於情節中男性結盟儀式之必要,即使沒有這場戲,也沒有人會覺得他們之前的情誼不夠。雖然看得很開心,但還是得嚴格評斷,心裡面小小打個叉,嘖一聲。結果發現這場編導和觀眾鬥法的結果,是我這觀眾輸了,我太早下判斷,導演在後面來了個殺著:空景。

片尾的畢業典禮,空景一個接一個,男生們平常聚會的大榕樹下空空無人,教室空空無人,泳池藍得清澈無人,每一個場景都是之前主角們聚集產生連結的場所,現在人散樓空,讓人不聲欷噓。特別是那個在晚上男孩們偷偷翻入以裸泳歃盟的空蕩泳池,池水晶亮空晃得讓人更加傷感,將結尾的氣氛一一收攏凝聚。(導演,你贏了。)

青春的情誼是電影中最討人喜歡的題材,也是所有創作者的創作歷程中必然會想要接觸的題材。青春無價,但在自己擁有青春的當下可是渾然不覺任意揮霍毫不珍惜,等到開始有青春珍貴的自覺時,都是已經青春不再往事如煙。1980年到1986年的台灣新電影浪潮理發生的新派導演,也都是從自身的青春經驗反省展開創作,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編劇吳念真的青春經驗)、陳坤厚《小畢的故事》(編劇朱天文的青春經驗)、柯一正《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甚至可以將1991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併計入,青春記憶往往是創作者最初的動力。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9winds.jpg

臨到要寫電影賞析類的文章,不免退縮起來,再三於心底確認當真要寫?一件好的作品通常處於極度有機(雖然是人造出來的有機,但各種因素聚合在一起看,就真的活生擬真了)的狀態,將其拆脫解說,不免有支解瑰華之感,常要下定決心後才能提刀細剖。既然昨天預告要寫這個,今天也就不好後悔,就下刀吧。

《九降風》的主題是青少年的男性情誼,雖然主要角色有七男二女,但常被我笑說這跟《水滸傳》差不多,女性角色是聊備一格的,雖然不像《水滸傳》般厭女,但女性通常無法打進這類故事的核心,香港杜琪峰導演的這類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這也是必然,談女性情誼的電影,男性角色大都也只是聊備一格。

《九降風》裡的人物關係大致分成三組,鄭希彥、湯啟進、林敬超一組,林博助、李曜行一組,謝志昇、黃正翰一組,影片開始大都兩兩一組出現,阿彥、小湯、超人這組三角關係則是先隱化超人,發展阿彥和小湯的關係。這樣三組六人先在影片前三分之一穩定發展,逐步建立觀眾對於每個角色的印象,也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樣的分組關係除了阿昇和阿翰這組一年級菜鳥維持穩定之外,其他兩組在後來都演變成對立的關係,劇情的張力也由這幾組對立關係延展開來。觀眾對超人的印象,大概都開始於小湯被誤打和阿彥鬧脾氣之後,阿彥打電話叫超人去他家談買棒球票的事,超人不知道是故意挑撥還是擔心,提了小湯幫阿彥女友小芸補數學而走得很近的事。超人的形象至此明確,甚至開始凌駕其他角色,觀眾可以發現編導幫超人設計的一些動作和習慣,讓他的細膩心思更加突顯。超人當然是會吃醋的,到阿彥家時,只有他會默默幫阿彥整理東西(不過阿彥並不領情),可是阿彥最要好的朋友還是小湯,他總是和小湯互載,一起吃東西、玩耍,這時我們可以知道在此之前被隱藏的超人的心情。

在一次映後座談中,飾演超人的林祺泰被觀眾問及「超人是不是喜歡阿彥?」老實的林祺泰將他的演員功課全盤供出,他說:超人和阿彥本來是國中要好的同學,但沒想到上了高中之後,阿彥卻變得和小湯比較好,超人心裡就會感到不是滋味,但因為在男生團體裡面,這種事又是說不出的小事,但就是會梗在心裡。這實在是設想得滿有意思的演員角色設定,或許我們自己的解讀不必這樣認定,但得承認這種人與人間的細微板塊移動人際關係的影響,男生大都會裝作不在意,因為社群文化不允許表露這些情感,否則便不夠被認為具有慷慨磊落的男子氣概,但實際上這種情感卻是存在的。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2319031221_dbd8a841af.jpg
第二次看《九降風》,可以濾掉第一次看的時候的一些激情,更客觀地檢視這部我一個月前看的時候那麼喜愛的電影,到底值不值得我如此投入。這次我以為的客觀卻在某個我上次已經發現玄機的片段破了功,不可扼抑地又被感動。那是片中後半段,從竹東高中退學轉念其他學校的謝志昇(毛弟飾演),穿著不同於竹東高中藍色制服的一般卡其制服,在家整理收整衣服時,看到吊在衣櫥中的藍色制服,拿了出來,呆望半晌,阿昇凝視著藍色制服無法動彈。銀幕下的我也被牢牢撼住,驚呆。即使在上次看片已經知道(或是說我的附會猜測)導演的用意,卻沒想到第二次看卻會在這邊深深地被擊打到。

就《九降風》的意義脈絡來說,那是阿昇懷念舊友的段落,很感人,導演的設計超級棒。但我龐大的感動是,這一方面是片中角色阿昇的緬懷,同時也是導演對於他青春的緬懷,對於電影記憶和啟蒙的致敬。1991年,這個看制服的畫面,曾經深深震撼當時是高二暑假準備升高三的我,想必也震撼過當年的林書宇導演,那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結尾。457px-A_Brighter_Summer_Day.jpg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因為殺人被監禁,(當年實際犯案的茅武應該已經結束牢獄,免不了想八卦地知道真實當事人怎麼了)兩個月後小四家在夏季大掃除,被小四和小貓拆壞的收音機被妹妹一踢突然好了,播報起當年大學聯考的榜單。小四媽在院子裡晾衣服,晾到小四的建中卡其制服就呆住了,之後她緩緩地收回手來,將制服緩緩地緊抱懷中,是楊德昌導演作品中最動人而強大的結尾。只有小小的動作沒有語言,卻強烈地傳達情感。《九降風》導演林書宇以這手法隱微地向前輩致敬讓我大為感動,這大概是楊德昌過世以來,唯一一部向其致敬但又隱藏良好無礙其作品本體的電影。

也許會覺得光是這一點點證據,卻牽強附會成如此詮釋會不會太誇張了些?那小公園幫的太保呢?《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公園幫的飛機(柯宇綸飾演)跑到《九降風》來,不折不扣還是太保,只是大了十七歲。一切宛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在國校裡面幫派追打,滑頭拿一塊磚頭要小貓和飛機讓那個一直以山東腔嚷「別打我啦,大家自己人嘛」的小孩「安靜一下」,小貓低下頭不應,飛機接過磚頭,但沒敢砸出去。十七年後他終於砸了出去(只是磚頭換成啤酒瓶,與時俱進 :P ),在彈子房中砸到《九降風》小湯(張捷飾演)頭上,柯宇綸在《九降風》完成他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太保動作。

還要有其他證據?為什麼學校那麼多社團,《九降風》偏要讓阿昇及阿翰被班長逼著加入管樂社?為什麼是管樂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出現的社團就是管樂社,因為管樂社團練,小四和小明在走廊上不得不大聲講話,沒料到練習突然終止,小四大聲的「告白」都被大家聽見而變得害羞囁嚅,《九降風》裡的阿昇和沈培馨也在管樂社裡孳長愛苗。另外,放寬一點標準來看,小湯和阿行去找博助談判要他自首的那場戲,導演的燈光明暗隱喻,分明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面的手法,透過燈光來暗示角色的善惡之念。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IMG_5678.JPG

《贖罪》(Atonement)真是一部棒呆了的電影,我和朋友懷著期待,上映第一天便到台北最大廳的西門町國賓戲院觀賞。影片果然很棒,我心裡面暗想:不會在剛過年才11天便看到我心中的年度最佳影片了吧。電影結局是不可能出現的想像歡樂畫面,但所有觀眾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同感悲傷莫名。我們看得不可扼抑,沈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眼眶紅紅、淚水欲滾還留。突然間,畫面上的主角名字都還沒跑完,整個廳就燈光大亮,動人的音樂被中斷(畫面還繼續走),插入錄製好的廣播:「國賓戲院感謝您的蒞臨,巴拉巴拉巴拉……。」我和朋友都非常錯愕,「所幸」廣播十幾二十秒講完,音樂繼續,燈還是大亮,我們稍稍鬆了一口氣,可以慢慢整理情緒。但這個「所幸」延續不到二十秒,畫面中斷,大幕拉起,下達逐客令了。我們的情緒還沒整理完,便被迫離場,情緒整個被憤怒取代,覺得電影沒看完。

這是號稱全臺最大、設備最好的電影院。從小我看很多電影,都是在電影院,但從沒看完過片尾字幕(我的少年期從沒到台北看過影展),因為片尾大都被切除,認知上都以第一行片尾字幕跑出來當作影片結束。會看到片尾結束的影片,大概只有成龍的電影,因為有幕後的NG鏡頭,大家都知道看成龍電影得讓字幕跑完把NG鏡頭看完。其他的電影,因為都只有配樂和字幕跑跑跑,電影院為了省電、節省播出時間,早早把放映機關掉,(也有的是把膠捲切掉,等下檔時再接上去,)從沒人在乎。(或有人在乎,但也沒電影院在意。)

開始意識到片尾這件事時我都二十一歲了,第一次脫離沒有片尾的環境,跑到有播放片尾的地方,才會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那年夏天在英國劍橋小巷弄中的藝術劇院看了當年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恨》(La Haine),影片令人震撼地結束,更讓我震撼的是,沒有人在跑完片尾字幕前離場。所有觀眾在黑暗中咀嚼剛剛的震撼、思索,我聽見有人淡淡地嘆息表達感受,有人深深地呼出一口氣,但沒有人離開破壞全體的思索氛圍。

我嚇壞了。雖然這家是藝術劇院(Art Theatre),可這種觀眾的觀影素養太讓我震撼了,即使電影院肯放完片尾,但要做到觀眾不離不棄,實在太難。後來到台北工作,開始看影展,片尾在影展時都會放完,可是要觀眾悠閒地坐著回想一下影片,大概只有三成左右的影展觀眾做得到吧。那一家小小的藝術電影院是怎麼辦到的?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9) 人氣()

今年的金馬影展,一來沒錢,二來沒時間,三來有突發的事情,所以看的片非常少,總共不到10部,到現在唯一票選給了五分的只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沒辦法,這是我的啟蒙片,雖然當天放的拷貝狀況非常差,音軌糊成一團聽不清楚,而且也沒字幕。雖然當年片中的小演員都以成人模樣現身,但不稀奇,都是大家熟悉常見的演員,但放映期間電影院還兩度防火警鈴亂想,搞得非常掃興。我看得比較愉快的,就是《巴黎小情歌》(Les Chansons d'amour、《天然子結構》、《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I'm Not There),其他很多好片因為會上院線,我都省下來以後再看,免得擠影展喬時間,所以這樣評比也不是很準確。

《巴黎小情歌》難免讓人想起幾部以往在臺灣上過的香頌片,比如《法國香頌DiDaDi》之類的,但當年看《法國香頌DiDaDi》是在絕色影展一次六片看完的時候看的,精神不濟呼呼大睡,根本不知道演了啥,所以也比不出來。比較讓我驚訝的是,《巴黎小情歌》導演克里斯多夫‧歐諾黑(Christophe Honore),就是之前拍了《母親,愛情的限度》(Ma Mere的導演,當年這部片在金馬影展列為超限制級,但卻讓我看了百般無聊,到底超限在哪?可能是我以超限的預期心理去看,就沒那麼超限了,但電影本身也拍得不夠好。

20071105225523010.gif
老班底《母親,愛情的限度》的男主角路易‧嘉黑(Louis Garrel)來演《巴黎小情歌》的男主角,雖然覺得他的長相有點「怪異」(哈,他可是法國大眾情人),從看貝托魯齊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第一次見到他,到《母親,愛情的限度》再到《巴黎小情歌》,大概在這部片裡面的他才呈現一個讓我覺得放鬆而怡人的面貌。放鬆而怡人,對這兩年的我來說,非常重要,也許是生活裡面太多煩躁和壓力,讓我對於人的喜愛傾向這種類型。路易‧嘉黑在《巴黎初體驗》和《母親,愛情的限度》裡的角色,雖然年紀小,但卻壓抑、怪異,雖然我還滿喜愛《巴黎初體驗》的,但對路易‧嘉黑那個疏離的角色,喜愛程度就不如令一位美國演員麥可‧比特(Michael Pitt)

先岔一句話出來講麥可‧彼特。最早看到他是在《拿命線索》(Murder by Numbers,飾演心理狀況奇特的謀殺者,和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演對手戲。之後不斷地在許多電影裡看到他,雖然不是因為他而去看,但看到時突然發現都還滿驚喜他的演出。最近令我驚訝的是他在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超脫末日》(Last Day裡所演的角色是影射超脫樂團的主唱Kurt Cobain,其頹廢的氣質抓得精準,片中彼特自彈自唱自己譜寫的曲子,是這部片讓我精神最振奮的時刻。

回到《巴黎小情歌》。雖然從小看影評,就提到法國電影的一個重點是展現其生活風格,但我一直覺得這是多餘的,雖然不免同意電影、電視是威力強大的文化武器,將強勢文化不斷對文化被輸入者灌輸其生活品味及價值觀,但我始終覺得那是次要的。(雖然文化帝國的操作者們不這麼認為)可是在《巴黎小情歌》中,讓我深刻體驗這種所謂「生活形態的展示」,也可能是我直到最近才對這些開竅,可能是最近在粉刷、裝修新家,可能最近服裝換季,可能最近我看了兩本劉維公的書,等等種種原因讓我拋下更重要的情節主線,去看片中人物的生活。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幾位朋友在談買金馬影展套票的事,我奇怪,說:「有這麼嚴重嗎?這幾年我每年都買套票,但沒有排隊什麼的,都是到了直接買,怎麼今年搞得像是搶一把五元的青菜一樣?只有蘇嘉全買得到?」而且今年套票數量增加到4000套,怎麼會比往難更難搶?今年片單也沒去年好呀。

所以我就安心地呼呼大睡到星期天中午,然後在要去吃飯、喝咖啡途中順路跳下車衝進誠品信義店買票。我想,應該跟去年一樣,B2服務台前一個人都沒有,那時我反而遲疑了,問過服務人員後馬上買到兩套套票,跳上車。可是,車一在松高路靠邊,就看到有一列人龍打傘排隊,係哩,同時還給我飄雨了,碼的咧。我不信,已經開賣一個鐘頭了,就算有三百人排隊,也早該消化完了吧。我立刻滑下手扶梯到B2去看,大仗陣的工作人員列在服務台兩旁,我搞不清楚排在外面的那些人如何到B2室內來,戶外階梯也只到B1吧。於是我重回1樓戶外,想說排一下速戰速決,卻看到迆邐而下的人龍順著階梯排下在B1的戶外咖啡座廣場蜿蜒曲折地排,超過一百人吧。好吧,我餓扁了,跳上車吃飯去。心裡想,吃完再順路去台大店買,雖然台大店可能最快賣光,但買不到就算了,誰怕誰。

吃完飯,兩點半,在台大店排了二十幾分鐘,買到票,第四百八十幾套。所以說,三個鐘頭賣不到五百套,又不是電腦連線劃位,這真是太誇張了,速度真慢。

好笑的是,還有人員大聲在誠品台大店內說:「劃位要去博客來喔!」大概創下先例叫誠品書店的客人去他們最大競爭對手那邊劃位,有趣呀有趣。

更有趣的是,接下來博客來就出包,號稱測試已久的系統就洩漏了拿著套票序號登錄的會員名單。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常跟朋友開玩笑說,年紀變大跟著改變的就是會想多吃一點蔬菜勝過肉類。也不知道我自己的感覺是導因於這兩年比較常看健康類書籍的關係,還是真的身體反應的緣故,還是自己這兩年來「訓練」的成果,近來我想吃蔬果的慾望是大於肉類的,也常常自己打蔬果汁補充一天到晚外食所不足的纖維素。我的蔬果之當中,胡蘿蔔一直是少不了的蔬菜,可是最近一兩周我到自家巷口的熊威超市採買蔬菜時,發現胡蘿蔔不是從美國來,就是從北海道來,讓我頗為不解又生氣。

通路商採買國外食材的因素,最大者當然是其中的成本、利潤等等因素,可是一家連鎖超市竟然只供應單一進口品項的某種蔬果,讓我不得不懷疑期間到底怎麼了。對於要求新鮮的農產品,沒有當地的選擇,卻要吃搭船搭飛機長途跋涉還得經過各種保鮮處理手續而來的不新鮮產品,我有各種不安,這不安也反映在最近讀的兩本書,吳音寧的《江湖在哪裡》,以及珍‧古德的《用心飲食》。這兩本書談的東西很大,我這邊文章談不下,而是我在由這一連串的聯想過程裡面,想到珍‧古德說現代人花太多時間、心思在吃東西上,反映出現代人生活的貧乏。

真的是這樣嗎?那我那麼喜歡看日本台的飲食節目之類的,反映出我是如何貧乏的人?不過我想我還是不要過度解釋,珍‧古德的原意比較著重在人類不要為了追求過度精緻飲食因此而耗竭過多地球能源,而這一點和喜歡看美食節目裡那種忠於自然原味(特別是日式)的訴求還比較類似,想辦法人工精密餵養出來的美式牛肉、鵝肝等等就算了吧。

而這種美食節目的風潮也反映在好萊塢的電影上,前兩個月就有《料理鼠王》(Ratatouille《料理絕配》(No Reservations兩部電影在台灣上映,兩部片吸引我去看的第一原因竟也都是因為美食題材,想看動畫怎麼做美食題材,想看好萊塢帥哥美女怎麼在廚房透過道道美食談戀愛。
%E9%BC%A0%E7%8E%8B.jpg %E7%B5%95%E9%85%8D.jpg《料理鼠王》的作法像動畫遠大於像美食節目,透過動畫專長的不可能的設定(老鼠當廚師)來引發各種噱頭,然後一連串引發即將揭破這種不可能的設定緊張情節將高潮推向最後的廚師與美食評論家的對決,美食評論家的最後評語也讓許多觀眾無條件接受:「從各種方面來看,評論的工作是容易的,我們冒很少的風險,享有崇高的地位,讓別人將他們的心血結晶供我們評論。」這是評論開頭的第一句話,也讓我在電影院裡面感到震動。後續的評語表達了一位懂得作品真正精神的評論家,在面對自己的特權和遇到的作品難題時所做的最大尊重和選擇(參考附錄原文)。怎麼用尊重的態度去面對每一道食物中的大千世界,更引發我去想所有的評論者面對作品時態度該是如何。這部電影裡面所展現的食物美好之處不像日本電視美食節目般弄得美麗無比,我覺得皮克斯很瞭解動畫的本質,避開了不是真正食物畫面無法引法美味感受的難處,而是藉由食物引發出來的人情世故,把故事和人情說得十分動人。

但是《料理絕配》就令人傷腦筋了,雖然要秉持著前一段講的評論人對於作品尊重的心,但這部影片還是可以說是食材鮮美多樣,但調味失當,浪費好材料。有著美女(凱撒琳‧麗塔瓊斯)、俊男(亞倫‧艾克哈特),還有《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的小童星(艾比蓋爾‧伯絲琳Abigail Breslin),有著吸引人的衝突點:失去媽媽的小孩到當大廚的阿姨家適應生活,法國料理大廚和義大利料理底子的新來二廚,男女廚師較勁卻又互助,同時協助小孩適應生活。這應該是很充分的材料,可是電影大廚料理出來的卻完全走味,男女情感缺乏足夠醞釀和情境,小孩子成為可怕的小惡魔,大量的餐廳、廚房場景只是背景設定裝飾用的道具,食物對於主角的意義像是不得不然的職業,無法挑動人心。只有用義大利麵騙小孩子吃飯那一段才見到食物在這部片的一點點作用,既然如此,那放在法國餐廳做什麼?安排一位在義大利學菜的二廚來做什麼?法國菜的精細和層次,對比義大利菜的熱情和不羈,這也是很好的對比,但看來拍這部電影的人大概常去的就是連鎖速食店吧,這部片比較像是速食愛情。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xin_05010422094696831991.jpg


李安《色,戒》預告片出來了,感覺好像王家衛拍《鐵面特警隊》。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e%20haed.jpg

沒想到呀沒想到,《終極警探》(Die Hard)竟然拍了第四集,而且是今年的暑假強檔上映。

1988年《終極警探》上映,成為新一代的動作片經典,而且成為類型始祖,姑且稱為動作片的暴風雨山莊探案。劇情就在封閉的場所裡面,歹徒劫持了該場所裡的所有人,與外面的警方對峙,電影的賣點就是如何在被歹徒固守的環境中求得突破。1990年《終極警探2》上映,票房更好,但導演不是原先第一集的導演約翰‧麥特南(John McTiernan,拍過《終極戰士》(Predator)、《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等賣座片),而換成另一位導演雷尼‧哈林(Renny Harlin),第二集走的依舊是暴風雨山莊探案動作片的模式,只是將第一集的商業大樓換成機場塔台,主角依然是那位帶有冷硬派偵探味道的落魄警探約翰‧麥克連。冷硬派和暴風雨山莊探案兩種類型給它合在一起,也真夠妙的。

《終極警探3》(這是台灣的片名,在美國導演堅持不叫第3集,而是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在1995年上映,導演換回第一集的約翰‧麥特南,但麥特南讓人失望了,劇本極差,將暴風雨山莊山莊以及冷硬派硬漢的特色摧毀殆盡,變成一部不知道在幹嘛說鬥智不像鬥智的跑來跑去片子。在我看來,最大原因就是脫離暴風雨山莊的封閉類型(是不是硬漢倒還沒那麼關鍵啦),把這種類型闢的趣味放掉當然就是自尋死路。

但是有一部片卻將這種暴風雨山莊動作片發揮得更上層樓,那是1994年的《捍衛戰警》(Speed),將原本固定的封閉空間換成移動的封閉空間如電梯、巴士,在被種種限制之下人員無法隨意進出,但警案卻得在此限制中突破,而且是要連環突破,一一破解歹徒設下的三層迷案。可惜1997年的《捍衛戰警2》(Speed: Cruise Control)晚節不保,由攝影師轉任導演的揚狄邦(Jan de Bont)在連續拍了兩部大賣座片(《捍衛戰警》、《龍捲風》(Twister))之後票房受挫,《攔截人魔島》(The Haunting)票房也不佳,直到《古墓奇兵2》(Lara Croft Tomb Raider: The Cradle of Life)才又重新站上賣座導演之位。有趣的是,揚狄邦當攝影師時經常和約翰‧麥特南合作,《終極警探》、《獵殺紅色十月》都是他們一起合作的片子。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本文持續書寫中,看完片子就隨時補充上來,隨手記性質。)
(2006/11/28補完)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

這部片宣傳這麼大,應該大家都知道了。我唯一介意的是,讓人忽哭忽笑,實在把觀眾當白癡呀!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有一次聽同事在聊天,竟然說到她的男友條件之一竟然是:「要有快樂的童年」,如果是十年前我聽到這樣的論調,一定嗤之以鼻,但現在卻是認同得不得了。年紀越大、認識的人越多,收集到的「樣本」越多,逐漸發現這種心理分析式的論調越來越吸引我的認同。以前百般無法認同的佛洛伊德ABC入門的「伊底帕斯情結」,後來竟也有了自己的認識方法,而對這種關於個人潛意識分析的論調越來越感興趣(雖然遇到那種無限上綱潛意識之流的論調還是很不以為然)。

葛瑞格荒木(Gregg Araki)兩年前完成而剛在台灣上映的《神秘肌膚》Mysterious Skin, 2004)就是針對這種童年創傷記憶所完成的動人影片,以不說教、不著痕跡分析的方式,帶領觀眾藉由觀看、縫合來體會兩位青少年主角處理生命中創傷的過程,進而達到滌淨的效果;也因此在片子演完之後,很麼多人面對片尾的昇華片段無法自已,在每個人的肌膚之下,都有著外人無法理解的神秘刻痕。

mysteriousskin.jpg尼爾在八歲的時候便清楚知道自己的性傾向和愛慕對象類型,而他的少棒隊的教練就是那個類型男人的極品。除了愛上教練、有親密接觸之外,尼爾也幫喜愛小男孩的教練物色性獵物,同為少棒隊裡的布來恩便因一次為下大雨而終止的球賽而成了教練性侵害的目標。強大的心理創傷使得布來恩的記憶產生五個小時的空白,長大後他一直為此五個小時的空白所干擾,堅信自己是被外星人綁去做了人體實驗。對尼爾而言,少棒隊教練的不告而別是另外一種創傷,使得尼爾對愛情的認知就此停頓,縱使他之后不斷以青春美好的肉體換取金錢,但他卻沒有任何情感,無視身邊圍繞著他的朋友對他的關心與好感。尼爾的青梅竹馬女伴溫蒂勸告對於尼爾百般傾心的艾瑞克說:「他的心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小心不要被吸進去了。」「他是一顆行星,你看過行星會在意圍繞著自己的衛星的嗎?」尼爾的心變成巨大的黑洞,把任何情感都不斷地吸納進去,他像是在尋找什麼,但偏偏卻把關懷他的什麼都壓扁。直到最後布來恩與尼爾碰了面,回到那個引發創傷的原初場景(the primal scene)所在地,尼爾以略帶歉意的語調,以及從未在他臉上出現過的溫柔帶領著布來恩回溯他倆記憶中重疊的創傷經歷,尼爾的手終於懂得擁抱,布來恩找回了那空白的五個小時,鏡頭緩緩地飄升,以天使的眼光悲憫地擁抱這兩個彼此洗滌的心靈。

電影所處理的是與性侵害有關的情節,但其所輻射出來的能量,對於每個人自小大到所經歷過的種種挫敗及傷害,以及在每個人心中所累積下來的大大小小的創傷,有著強大的挑引及安撫力量。關於這部片的一些影評稱其具有「詩意」,原因也許就在此。詩意是挑破現實社會層層理性限制的工具,把潛意識釋放出來,一如夢境。詩意統絡著這些道德規範之外的意象,讓人畏懼卻又不由得感受其美麗,如詩般地讓人體諒與感受。你無法確切地說出來那是什麼,或是根本無法說出。就像這部電影的「祕密」在前面半部電影就呼之欲出,但觀眾還是肯慢慢去摸索「真相」,因為詩意不探索現實,而是真實;而真實無可言說,只有詩意差可比擬,只有詩意可以提供撫慰。

《神秘肌膚》的詩意就是這樣的一種巫魅力量,拖著觀看的參與者一同進入儀式,訴說著可能早已經知道的東西,但知道只是知道,體會才是真正心靈的力量。對於已經被現代社會馴化,或是因為現代社會而進入另外一種錯亂世界的人心,《神秘肌膚》所提供的彷彿如古希臘悲劇為時代的觀眾所提供的洗滌方式是一樣的,這部片絕對適合在闃黑電影院進行秘覺儀式般地觀看,把自己拋出,再緩緩地接住。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我只想和你在一起,這有什麼錯?」
愛情能有多深,這恐怕不是人身所能測量的。試之以肉身,毀之以狂暴。


3.jpg

鄭文堂的新作《深海》在我看來,是他最圓熟而飽滿的作品。最先知道阿堂導演是看公共電視上播出的《濁水溪的契約》,這部電視單元劇的畫面質感完全是電影式的,所以一下子便被吸引,再加上兩位演員戴立忍和莫子儀的互動,更讓這部影片增加吸引力。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莫子儀這位演員,但完全沒發現他是幾年前那部眾所讚譽的短片《野麻雀》(黃銘正導演,1997)裡面的兩位男主角之一(好啦,我承認我一向不善於認人),直到看了這部片,以及陸續阿堂導演拍的《夢幻部落》,再加上我來台北之後看的劇場表演,才對莫子儀這位優秀的新生代演員有點認識。如果說阿堂導演有識人之能,啟用莫子儀擔當男主角而且能激發出火花,那導演在《深海》裡也讓我們看到蘇慧倫和李威所激發的不一樣的火花,也是有洞穿演員的慧眼。特別要提一下李威,他為了演電子工廠的領班,為戲增加體重(這對我這易胖體質的人來說,一增就減不下去,實在可怕),演出一個暗暗存著魅力,但又低調而喜歡安穩生活的上班族的角色,一脫以往演出偶像劇的外放突出演法,讓我還滿感到欣喜的。《深海》的故事大綱是,蘇慧倫飾演的阿玉和陸奕靜飾演安姐的在獄中結識,出獄後安姐在旗津經營一家酒吧,阿玉去投靠她,因而結識酒店的常客陳桑(戴立忍飾演),阿玉以為陳桑要了她就會愛她,但陳桑不過是花天酒地一番而已,阿玉為此幾乎崩潰,於是安姐安排阿玉到工廠上班。工廠的領班小豪(李威飾演)喜歡上了阿玉,追求之後兩個人開始同居,但後來小豪無法忍受阿玉對情感無時無刻的需求,於是兩人大吵之後阿玉企圖自殺。阿玉出院後回到安姐家與其同住,在這樣兩個人相扶持而沒有感情干擾的世界裡,好像可以擁有一點點喘息的空間。

故事被我這樣短短幾字說完,但故事是存有內力的,特別是阿玉與小豪那一段由認識到分開的過程,刻畫動人。(我還為此抱怨電影的預告片剪的都是這一段之外的片段,因為比較有動作感,比如阿玉和陳桑的爭吵。但實際上,我確認為阿玉和小豪這一段才是深海的核心,但這是潛入汪洋深海的緩慢毀滅過程,無法以幾秒鐘的預告片剪出,於是被放棄了。這樣的深潛感受,只有在電影院裡可以慢慢體會。)對於小豪那種需要愛情,但又不想整天被綁在女友身邊的感受,但又知道有重度憂鬱的阿玉對於世界的不安全感,只有小豪是她唯一依靠的想法,我完全可以體會。愛情就是這樣進退兩難。所以李欣芸做的配樂不能免俗地用了恰恰,這是多少人用以象徵愛情的音樂,可那音樂真好聽,難怪得到去年金馬獎的最佳配樂,如果有興趣可以上到官網就可以聽到。當然音樂的優美,襯托出來的是感情互動的艱難,我一向認為如果不是存心傷害,在愛情裡永遠沒有誰對誰錯,就只是契合度的問題。但這個契合度卻隨時干擾著我們,我們想要這樣想要那樣,但對方偏偏不依,那也無計可施。恰恰跳得不同步,可是不成形的,但世間就是有人對於不成形的恰恰還是無法割捨。一旦投入愛情的深海,要像鯨魚一般悠游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們怎能像鯨魚一樣忍受無比的深海壓力呢?

相較於阿堂導演之前的作品,不管是《濁水溪的契約》、《夢幻部落》或是去年上映的《經過》,《深海》呈現了不一樣的視覺風格和故事脈絡,也許在高雄拍片的陽光和空氣影響了整部影片看起來的質感,那個世界是空曠的、自由的,但人卻受限在於自己的感情囚籠裡,對比相當明顯。對於我這樣一個成長於島之南的人來說,南北氣候的差異影響我非常大,也許並不是我自己敏感苛求,由《深海》的畫面品質來看,似乎建議臺灣的導演們多多到不同的地區拍戲試看看。看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風櫃來的人》的感受和楊德昌的都市風格,以及侯導後來的台北顯影,所呈現的也就是不一樣的視覺感受。(突然想到,《深海》正在拍攝時,侯導的《最好的時光》第一段同時也在旗津拍攝,這樣說來,倒是大家都開始嘗試了。)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神秘肌膚
2004/11/29

這場《神秘肌膚》是保留場,臨時加演的,所也沒任何資料,但導演是葛瑞格荒木,看在以前看過有來金馬上映被列為超限的其實也沒怎麼樣的《全搞砸了》(Totally Fxxked Up),而且後來來買了好幾部他拍的片子,但都方在別人家裡而且是錄影帶後來時移事往也就都沒看了,想一想這些因緣就很乾脆地加買了這場的票。

片子很棒,大概是心裡面沒有任何預期,但導演卻把觀眾一開始就知道的「謎底」將兩個青少年的對自身幼時被性侵害的探索過程拍得這樣淒絕哀婉動人,導演和演員的表現都很好。

等很久,這部片終於要在2006年3月上院線了,等了快一年半也超不容易的啦,想看的一定要好好把握。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胖胖是我和大姊頭給某一位美國演員起的渾號,因為名字有點長,難記,乾脆叫他小胖胖,反正我們都到他是誰就好。小胖胖的名字叫Philip Seymour Hoffman,他出現過在很多好萊塢或非好萊塢的美國電影上,從沒看他演出主角過,但他的表現卻讓我和大姊頭注意到。2005年他主演了電影Capote ,中文片名叫「柯波帝:冷血告白」,不知道是片商不知Capote的文學來由還是故意換一個看起來有點虛張聲勢的片名,但我還是習慣用「卡波堤」這樣的譯名,這樣來配《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時才不會太怪。小胖胖在Capote中演出男主角卡波堤,敘述他去調查當時轟動全美的堪薩斯滅門血案,然後採用的新的敘述手法來寫這個他花了六年的時間調查、書寫完成的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書推出之後轟動全美,影響後來報導書寫甚鉅。

知道小胖胖要演卡波堤時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在我印象中卡波堤是猶如1998年以前的李奧納多迪卡皮歐一樣的外表印象,怎麼小胖胖和卡波堤可以連在一起?

other.jpg
(卡波堤出版第一本小說集Other Voices, Other Rooms時的封面照片,轟動一時)第一次注意到小胖胖應該是看《你快樂所以我快樂》Happiness,1998),他在電影裡面演出一個害羞的性壓抑處男,劇情非常爆笑,但他的演出極為生動,留下深刻印象。這部片是多線敘事的故事,在大堆頭演員畫像的海報中,小胖胖難得被放在最前面,不過那也是畫像,不是照片。接下來他眼接演了也是多線敘事的《心靈角落》Magnolia,1999),在這部片裡大家都把重點放在湯姆克魯斯身上,小胖胖演的就是湯姆克魯斯父親的看護,但他短短的幾場戲卻把一個細膩溫柔的看護表現得極好,完全對比湯姆克魯斯張牙舞爪的演出。同一年小胖胖還演出《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1999),當然他也不是演出雷普利,也不是因為演出男配角而大受矚目的裘德洛,他只是盡本分地把角色演好,但穿梭這麼多不一樣的類型,他卻游刃有餘。

最讓他有發揮餘地的片子,就是和勞勃狄尼洛合演的《老大慢半拍》Flawless,1999),演出一個住在勞勃狄尼洛隔壁的同性戀反串歌手,受顧來幫助勞勃狄尼洛做復健。小胖胖的演技在這部片裡面大大施展,將一個反串歌手演得活靈活現,對比以往他演過的角色,夠覺得他變換角色的空間之大,令人嘆服。

後來小胖胖還演了《紅龍》Red Dragon,2002)裡面窮追不捨得記者,最後被紅龍殺掉。若是論他演的這些配角角色,我最愛的是在《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2000)裡面演的樂評作者,雖然指出限幾場,但卻是男主角的精神導師,小胖胖把這個充滿搖滾、嘻皮精神的角色詮釋得不能再好,你會相信他就是那樣的個性,會是那樣的一個人。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Tom的身份奇特,做的是房地產生意,但卻時常看到他和同事以各種要脅的手段買賣房子,放老鼠或暴力驅逐逗留在屋子裡的遊民。Tom上班穿襯衫打領帶,但卻也常披著皮衣和同事從事各種「花費勞力」的房屋買賣。有一天,Tom晚上開車途中看到路邊一位熟人要進音樂廳,趕緊停車去打招呼,原來那是Tom的鋼琴家媽媽過世前的音樂經紀人。經紀人看到Tom很高興,記起Tom小時候琴還彈得不錯,便要他找時間來試奏。

看到這邊,觀眾開始有點好奇了,一個做類似黑市房屋仲介的打手營業員,竟然要去鋼琴試奏,難道他想轉行當鋼琴家?打手和鋼琴家未免差太遠了吧。《我心遺忘的節奏》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這部片子就一直遊走在身份轉換的意念中,牽扯到品味、階級、身份的跨越。飾演Tom的演員侯曼‧杜希斯(Romain Duris)將一個在體內不斷自我衝擊的年輕人詮釋得極有味道,時而內斂時而狂暴,像鋼琴演奏的觸鍵,有時輕柔有時猛烈,有像電影中霍洛維茲的優雅手法,也有李斯特式的魔鬼狂舞。

De_battre_mon_coeur_sest_arrete_(2005).jpgTom被母親的經紀人打動,欲重溫鋼琴,找到了一外來自越南的女孩,但她只會英文、中文和越南話,Tom也只懂法文,兩人完全無法以語言溝通,但幸好練的是鋼琴,以琴音便可比此溝通。Tom的爸爸Robert知道他開始練鋼琴便嘲笑他,同時還要Tom替他去向不肯交房租的房客討債。所謂討債,Robert擺明了就是要Tom用暴力手法去拿到錢,他一點都不在乎,甚至得意兒子有能力三兩下解決對方。Tom遊走在彈鋼琴的母親,和逼他使用暴力的父親之間,就像他的工作和重拾的興趣,在兩個極端間遊走,是以他的手時而沾滿鮮血,時而在黑白鍵上奔騰。

對於Tom的鋼琴家教,剛到法國來而一句法文都不會的妙玲來說,Tom提供了她開始接觸法國的機會,也讓她能賺一點錢維持生活。看似有從屬關係的法國男子與越南女子之間,對比半個世紀前法國與越南的政治從屬關係,裡面含有一些微妙的暗示。但自詡為文化大國的法國,卻必須依賴一位越南來的女子教授鋼琴,將刻板的從屬關係扭轉過來,甚至後來妙玲成了受歡迎的鋼琴家,登上高級的演奏廳表演,也是對這種從屬關係的跨界反思。

另一個跨界的是Tom的自我認同。他想由一個黑市的房屋仲介轉換成鋼琴演奏家,所以拚了命地在很短的時間內練習鋼琴,還選了J.S.巴赫的〈觸技曲〉這種技巧性高的曲子來練。幾個很動人的鏡頭是對於Tom手指的特寫:他的手指在片中成為關鍵的意象,手指可以施展暴力,也可以表達音樂,也可以傳遞情感,藉著手與手指,將一個徘徊著自己定位的年輕男子心境表達得無比動人。特別是Tom發現父親被殺的那場戲,幾乎就是透過他摀在嘴上的手指來傳遞情感,那麼地精準而令人感動。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金馬影展又到囉。

今年的金馬影展好像沒什麼特別搶眼的大片,我翻出去年寫的觀影筆記,其實只寫了一小部分,先貼上來,其餘的最近補齊。寶萊塢之不可能的任務
2004/11/25(四)

劃位之前,左思右想,去年看過《寶萊塢生死戀》,覺得印度的影片漂亮華美之極,但看過就好,要看第二部嗎?後來真的想看怎麼會有歌舞版的《不可能的任務》,就給他劃下去了。

半夜要看三小時的片,真的是一件苦差事,幸好是歌舞片,一開場,觀眾便笑不停,原因是一開始的槍戰片段實在太low-tech,偏偏導演用極碎的鏡頭去帶每一個動作,但每個動作卻又都做不到點,所以就變成一個很好笑的狀況,看起來像是演家家酒般的槍戰片,雖然屍橫遍野,但卻看不到中彈的場面。@.@ 觀眾就是一直笑,嘲笑,以看B級、C級、D級片般的心情來看。

但等到片子進行到大吉嶺的聖保羅大學展開歌舞片段時,所有人全部愣住然後開始叫好,因為歌舞場面實在太華麗、漂亮,場面調度也非常流暢有新意,完全和前面動作片段無法比擬。而這也是往後一直到影片結束的景況,只要是歌舞、校園喜劇就表現得很好,但遇到動作場面,就讓人目瞪口呆,比如說,用三輪車追吉普車,硬是要把三輪車拍成湯姆克魯斯的重型摩托車,還有各種飛身動作,想當然爾地讓主角做出各種超越物理常識的不可能任務。最妙的是,鴿子,不斷在打鬥中出現。天哪!!!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一些經典藝術作品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在課本上。在課本上出現以往的藝術經典想來也是應該的,但是錯就錯在我們課本的撰寫方式和老師的教育方式。國中的時候是在歷史課本,高中時候是在文化史課本上,出現中國各朝各代的藝術精品,但往往是小小的圖,然後課文敘述就是某某作品的特色是: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八個字到十二個字不等的短評。然後考試的時候,就會出現選擇題:「具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特色的是哪一幅作品?」所以我永遠記住高三時我拚命背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郭熙的〈早春圖〉、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夏圭的〈溪山清遠圖〉…。先把人名和作品名背起來,然後把評價和作品名再連結起來,圖樣記不記沒關係,反正考卷從來沒出現過要看圖的,即使是考這樣類似藝術史的知識,從沒出現過圖片,不過我都還是會看一下圖,覺得有助於記憶。

過了很多年,在念(西洋)美術史研究方法時,老師提到她在念書時學到的如何以圖像模式比對來歸納中國山水作品的朝代特色。以往沒有實際接觸過中國繪畫的同學大概反應跟我一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特色?不像西洋受單點透視影響,寫意重於寫實,所有不管年代的作品看起來,只要是山水,都感覺很類似,還能分朝代?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淺薄,但同時也流露出在藝術教育上的失敗,被劃歸到歷史課程裡面的美術史,在上到大學以前,從沒一位老師在上歷史課時會拿出幻燈機來上這些課程,甚至我懷疑老師門根本也沒這些素養,所以都匆匆帶過,寧願花更多時間在「具體」的歷史事件上,這些形而上不具體的史料,就多花一點時間把課文看熟吧。唯一的好處是,大約十年前,故宮博物院想讓一批國寶到羅浮宮展出,被挑出來批評的就是范寬的〈谿山行旅圖〉,說這是多麼珍貴的國寶,又易受損,實在不該出國展出。後來忘記這些國寶是不是到羅浮宮去了,不過如果有人來寫本《蘇東坡密碼》,挖掘〈赤壁賦〉或〈寒食帖〉中的祕密,那應該會有趣多了。

coolfood.JPG

電影《經過》摒除是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背景來看,這樣一部以蘇軾〈寒食帖〉為出發點的電影,到也滿足了我自小背那麼多文化史課本的不滿之心。這些作品都是個有來歷,它們所傳達出來的情懷,也不只是課本上區區十二個字可以道盡。電影開場的第一個鏡頭,在中橫山裡拍的遠景,人物慢慢地走,一開場便有傳統山水畫的味道,馬上讓我定下心來看。電影故事繞著四個主要人物走:阿靜,是在故宮上班的員工,一心想要到故宮儲存藝術品的山洞去看。東橫,念藝術史畢業的作家,困窘於愛情,顛沛於文字。Shima(島),來臺灣旅行想看一眼〈寒食帖〉。阿超伯,隨國民政府來台的退伍軍人,當年奉命護送國寶到臺灣,然後挖了山洞收藏起來。簡略地講一下情節就是:島來到臺灣旅行,到故宮想看〈寒食帖〉,但當時並沒有展出,認識了在故宮上班的靜,靜對島的執念很感興趣,想辦法讓島可以看到〈寒食帖〉,就算是原寸複製品也好。東橫是靜的學長,也是靜暗戀的對象,無奈東橫已有女友,但兩人感情卻因為分隔兩地而疏離,靜看著兩人,沒辦法介入,又獨自心痛。最後再島離台前一天,靜和東橫以幻燈片解說的方式讓島稍稍體驗一下〈寒食帖〉,島也說出了他為什麼這執著這幅作品的原因……。

寒食節的由來是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晉公子重耳在落魄時,介之推幫他很大的忙,甚至割股以為食,重耳登基為晉文公時,介之推反倒隱居山林,晉文公想找出介之推,便天才地決定放火逼出介之推,沒想到介之推抱母忍受火炙而死,晉文公悔恨不已,於是下令寒食節時禁火以紀念介之推。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是我滿期待的電影,光是主題的設定:一對不知道彼此身份的敵對陣營殺手夫婦,就讓我百般期待。等到海報出來,更為那簡潔而高雅的設計傾心(臺灣版的比較累贅一點點,多了很多彈孔)。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可以期待,而且會大賣的片子。

沒想到兩個禮拜前,同事說:「這部片不會賣。」我大駭,問其原因,他說:「沒有情侶一起拍片賣座的。」原來他講的不是根據片子本身,而是某種八卦的傳統。這種緋聞情侶拍片的詛咒一直以來都有所聞,梅格萊恩和羅素克洛那部Proof of Life(都忘了中文片名)真是三敗俱商,男女主角都傷,票房也傷,不過那電影本來就不怎樣,也不該怪罪到緋聞上頭。

湯姆克魯斯和潘尼洛普克魯茲的《香草的天空》(Vanilla Sky)算是品質不錯,而且有Cameron Crowe當導演加持,他弄的音樂也一級棒,但可惜本來就是比較不大眾的類型,而且西班牙原版由Alejandro Amenábar拍攝的《睜開你的雙眼》(Abre los ojos)更有張力(雖然Cameron Crowe版本較細緻),使得《香草的天空》並沒有賣得很好,但我覺得這是類型跨越的問題。(另外多說幾句,Alejandro Amenábar真是了不起的導演,看過他三部片:《睜開你的雙眼》、《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點燃生命之海》(Mar adentro)真是部部精彩,而且都是不同的類型,難道新一代的庫柏立克要出現了嗎?)

回到《史密斯任務》,從頭到尾絕無冷場而且還非常搞笑,一開始是《玫瑰戰爭》,不過是殺手式的,然後竟然演變成《羅密歐與茱麗葉》,當然也是殺手式的。到最後,有一點像是《末路狂花》的感覺,但終究沒有那樣悲慘。

《史密斯任務》的導演Doug Liman之前拍過《狗男女》(Go)和《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在《神鬼認證》裡開發出來的冷冽鏡位和放大式的肉搏打鬥拍法,在《史密斯任務》裡面卻沒有怎麼強調,反而是力用各種場面調度來增強男女雙方攻防的對比,讓畫面的趣味和兩個人的張力拉到最高。我也很佩服編劇Simon Kinberg ,可以讓劇情一轉再轉,在一段張力即將減弱時馬上轉入另一段新的冒險。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看了《星際大戰:西斯大帝的復仇》之後,突然某些情節的思考感到困惑,最大的困惑在於路克‧天行者的身世之謎。

以往看星戰系列,到了《絕地大反攻》才知道莉亞與路克的關係,路克的身世逐漸清晰,片尾所有真相大白,一切血脈糾葛都清楚了。到了星戰的前傳,也就是「更正」之後的星際大戰前三集,目的就是為了鋪陳黑武士達斯維達的來龍去脈。

姑且不論這樣一個過程是不是足夠撐起三集的情節(對我來說,前兩集實在是可以縮成一集),但當代的觀眾依照影片出現的時間來看,可以先享受路克的身世之謎,再探索安納金投效黑暗的原因,但以後的觀眾呢?

如果依照盧卡斯的意願一到六集這樣依序觀看下去,看完前三集之後,接著要看1977年出版的最原始的《星際大戰》(也就是更名後的《星際大戰:曙光乍現》(Star Wars: A New Hope))以降的三集時,早已對其間人物關係的謎底瞭然於胸,那些以往被影迷津津樂道的正反方主角關係懸案,早就不具任何誘因,剩下的只有帝國與反抗軍間的爭鬥,那實在乏味極了。

所以呀,講故事要講成像星戰這樣有解謎意味的故事實,應該見好就收,不要再去講什麼前傳,把所有的謎拆解光光。若硬是要賺錢,好歹也不要前後次序調成依照戲劇時間發生前後的次序,而該依照影片問世的順序。就這一點來說,《無間道》顯然做得好多了。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