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一場音樂會、一齣舞台劇,不像一頓飯,不看不聽不會餓到,不會傷身體,所以每當我喜歡哪個這類「非必需品」的電影,滿腔熱誠地巴不得推薦給所有認識的人時,通常會遇到大小不一的阻力。如果是講英語的電影,阻力最小;歐洲電影嘛,阻力多個兩三成;如果是講中文(北京話、廣東話、閩南話等)的,阻力晉陞到七八成,而我除了只能講「很好看很好看,一定要去看」之外,連「不看會後悔」我都講不太出來。就是沒有看嘛,沒有看的話怎麼有任何判斷需不需要後悔?(所以我實在很不知道「不看會後悔」這句話該在什麼時候成立。)後來我發現一句很好用的話,出自張大春《小說稗類》中的〈一個詞在時間中的奇遇——一則小說的本體論〉。文章一開始張大春提到小說在台灣始終不被重視,中研院的前院長本文書寫時的前院長和現在大家所稱的前院長是不一樣的,那位前院長是
物理學家)是小說為娛樂消遣,還有一位卸任的交通部長(現在貴為行政院長),年輕時和兄弟聯合一個筆名寫武俠小說,「他們和媒體合力將小說推向一則花邊新聞的位置;在那個位置上,小說變成一個『心智尚未成熟、但才華洋溢的年輕人青澀的夢想』。」張大春如此起頭,文章很精彩,但不多說,建議去買一本來看。我要借用的是結尾,張大春寫:

「風,從遠方來到城市,帶著不尋常的禮物,但只有少數敏感的人才察覺得到,像有花粉熱毛病的,就會因為別處飄來的花粉而打噴嚏。」

一個詞,「風」,將在小說展開三行之後被倏忽遺忘,可是它帶來孢子,長出蘑菇,且讓唯一發現蘑菇的小工馬可瓦多被讀者認識。傲慢的物理學家與健忘的部長不會認識馬可瓦多,他們錯過卡爾維諾不算什麼,而他們損失的世界卻難以衡量。


「而他們損失的世界卻難以衡量」,十多年前讀到這句話,我便牢牢記住了,而且一陣酸意竄上鼻根。在前一陣子逢人便推《九降風》之後,我又開始狂推《海角七號》 ,我跟這些電影都沒有任何瓜葛,只是喜歡,捨不得在當前的環境下,一部好的自製電影被埋沒。

不去看《海角七號》,損失的世界難以衡量。我也只能如此這般阿Q地說。

cape%207.jpg


(點我聽【海角七號】國境之南如果《海角七號》、《九降風》不是台灣電影,我還會這樣熱切嗎?

《贖罪》、《科洛弗檔案》、《黑暗騎士》是今年我也強力推薦的片子,這三部電影應該都會被劃歸為好萊塢式電影(《贖罪》道地英國電影,但也差不多是這個體系,還入圍許多奧斯卡獎,無損我推薦他們的念頭。(大家以為《黑暗騎士》票房那麼好,可以不必推了。但查一下台北票房,累積六個週末的《黑暗騎士》總票房已經被《神鬼傳奇3》累積三個週末的票房給超越了,真讓我無法相信。)當然要說我推《海角七號》和《九降風》可以摒除他們是台灣電影的這一層關係,只是就影片本身好壞的層次而論,我也無法排除這個「血緣」因素。對這兩部電影來說,「在地環境」佔了太多的成分,沒有這些在地因素(光看片名也會知道),這兩部電影無法成立,而這些在地因素,會讓在這塊土地這個文化範圍內生活的觀眾感動。

這種感動,拿來和一些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電影比,當然就很難評判高下。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電影,憑藉的是以美式文化為主的現代世界所謂的「普世價值」,但後現代的普世價值就是反對普世價值,強調在地多元文化。鄉土口味菜比上改良後的全球連鎖餐廳菜色哪一個好?這永遠是一個難解的題目,猶如我這台南人舌頭,總是會被其他地區的人認為傲慢,總覺得台南人嘴裡永遠只有台南食物示好。這其中有文化養成的因素,去除掉這個因素,我覺得這是可悲的失根,很可惜。

對於國片(台灣電影或華語電影)不被認同,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打從我還沒出生就是如此,三十多年來我就是在這樣的本土環境中長大。儘管政治氛圍轉變,本土意識高漲,畢竟這只是政治談資和政治鬥爭工具,大部分的人真正關心過文化這件事?恐怕主要表現在國際比賽上吧。為中華棒球隊加油,為跆拳道隊加油,大部分人平常根本不關心這些比賽,只是為了宣洩民族主義情緒而已。台灣電影入圍了奧斯卡(只有奧斯卡,入圍歐洲三大影展都沒用),大家就會緊張地關切,但平時也不會去關心的,畢竟這些都是花邊新聞而已。等到大家發現怎麼韓國人的電影、電視一直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小小反省一下也就過去了。

這一波韓國電影的興起,轉捩點是1999年的《魚》(쉬리),主題非常韓式非常在地,南北韓的鬥爭,在韓國掀起狂潮,導致韓國影視工業的昌盛。在地主題最便捷的好處是,複雜的文化背景不必多交代,情節可以在這獨一無二的環境中衝撞產生火花。《海角七號》絕對是我看過在這部分做得做自然卻又深入的作品,將一個複雜多元小鎮的活力激發出來,融合六十年來的多種語言文化,將國際性與在地性融合得非常巧妙,角色個個鮮明,對白自然而逗趣,我一直在揣摩魏德聖導演如何寫出這樣精彩的多種語言對白,這劇本該是台灣戲劇和學電影從業者的極上範本。

許多人寄望《海角七號》會像韓國的《魚》那樣,帶來一股新的創作活力和期待,我也這麼期望著,但看到《海角七號》辛苦又驕傲地奪下台北市首週票房第四名的成績,但信義商圈某大影城卻在一周後將其下片,卻保留同期上映但票房卻不到其半數的《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繼續上映,就會知道要完成這個期待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都需要戴上勇士之珠,讓所有關心台灣藝文產業的人更有勇氣面對非常艱困的環境。


或逼或哄,身邊的人都看了或打算要去看《海角七號》,網路售票上搭配配樂CD的套票一分鐘可以賣出一千套,你還不想去看嗎?錯過《海角七號》可能不算什麼,而你所損失的世界卻難以衡量。





- 延伸閱讀 -
〈剩下夢想和奇蹟〉
〈流光〉
〈我期待——解讀《九降風》之一〉
〈你不相信的事——解讀《九降風》之二〉
〈誰沒裸泳過!——解讀《九降風》之三〉






☆附註☆

這篇文章貼出一個多禮拜後,我收到以下來信:

Kieslowsky,您好:

不好意思,冒昧的寫信給您。身為您偶爾的讀者,看了這篇文章,忍不住想寫信說明一下。

您BLOG內的這篇文章,提到〝信義商圈某大影城卻在一周後將其下片〞,因為信義商圈只有一個影城,就是信義威秀影城。可是信義威秀影城並沒有一週將【海角七號】下片,目前為止連下片一天都沒有發生過,第2週起,因為口碑反應到票房上,只有想辦法增加上映的場次而已。

其實信義威秀影城在【海角七號】上映的第一天起,直接就是在最大的放映廳之一的第2廳上映,事實上當週【海角七號】的票房並不需要如此大的放映廳,但直接放在最大廳,可見戲院並不是對這部片的生意完全沒有期待。

我不否認我是威秀影城的員工,也不否認影城通常是看票房決定要不要下片。甚至也可以說有些很棒的電影,很可惜的(或說很糟糕的)沒有在這裡上演過。可是一部已經看到一些票房成績的國片,沒有道理會故意要下片,卻留其他沒人要看的電影,星際大戰的卡通也只上映了2週,海角七號即將上映第4週,看起來也一定會演到第5週。

公司開門是要做生意,賺錢確實是首要目的,如果公司不賺錢,身為員工也很難混。

但個人非常喜歡看華語片,不論台灣電影或港片,【海角七號】不是我今年台灣電影的最愛,因為我更喜歡【九降風】,但我也很高興【海角七號】這樣的台灣電影能被台灣觀眾肯定,畢竟這十年來,這樣的景況並不常有,當然希望以後能有很多。

因為您文章中的敘述,和個人工作有小小的關係,個人並不宜為公司發言,單純想向您說明一下,也謝謝您撥冗看信。





之後我回了一封信給她:


謝謝您的指正,也許我沒有實際打電話去電影院問。

但事情發生在8/29那天,也就是電影上映的第二個週末準備開始時,一位被我用力推薦的朋友要去看片,卻跟我抱怨說下片了,他住在南港,所以到信義威秀看電影是他最好的選擇,可是他上網查都查不到信義威秀有放映,我狐疑,也上網查yahoo的時間表,果然當天就看不到該影城放映了,只好另外查位置相近的喜滿客,當天竟然只有兩場,我只好建議朋友到西門町去看。

我不會因為捧不捧國片的場而批評,沒那麼意識型態,雖然我個人盡量去看當代創作者的作品,但那是我個人的事,不會以此批評別人。就像我也沒批評過任何電影院對於《流浪神狗人》和《九降風》的不平等待遇。《九降風》在台北只有三個影廳上映,但幾乎只有絕色有票房,而且還不錯,其他兩個影廳不分佈在該片主流客群集散地,也難以推動。那時候威秀沒放映吧?據說被《紅氣球》給擠了,但我也沒抱怨,商業就是這個樣子。《流浪神狗人》待遇更慘,台北上映五廳,也是只有絕色賣,但絕色硬要下片。

對於商業選擇,我很清楚的,我不在電影界工作,但很喜歡看電影,自己的工作大概和一些行銷也有關係,所以不會講什麼為了使命感要力挺不賣錢作品之類的話。這次是因為看到首週台北票房第四,但第二週卻有影廳下片,大惑不解兼不爽。後來看到第二個週末之後,威秀又加入映演還排了Q&A場次,我還心中暗笑。

當然,這若是我調查不夠詳細,也就是我的錯了。不過至少我的朋友和太太就是因為網路上看不到威秀的演出訊息,從南港跑到西門町去看囉。

我會把您的信和我的信加在我原文之後,讓讀者不至於誤解。





然後這位有心的讀者又再回一封信,大概可以知道其中的關鍵是什麼,不過他交代我不要再貼這封信,所以我只摘其中解釋為什麼網路上看不到的那句話出來,跟大家「解謎」:


【海角七號】應該是口碑起來之後票房上升,但這種狀況因為鮮少碰到,上升幅度又相當高,很難預估週末要放映的影廳大小,為避免週末場次因為顧客訂位量大而無法做影廳調整,所以先將場次關起來,觀察星期四晚上和星期五的白天的生意來決定週六起要放映的影廳。總之當週週末之後的場次在前面說的這一段時間確實是關閉的,所以會查不到場次。


20080914颱風中秋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