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忙到三個禮拜的時間沒辦法更新部落格的情況下,有幸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活品味部落格,這是令人感動又心虛呀。

我會努力找時間寫文章的。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我晚熟,發現的、喜歡的、收藏的興趣、玩意兒都比別人來的晚。1997年當兵時,我才發現GG(Glenn Gould,顧爾德),就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這位怪咖鋼琴家。

聽古典音樂很花錢的。一直到現在,即使網路上音樂分享盛行,古典音樂的愛好者除了在網路上分享資訊之外,音訊檔倒是不怎麼分享的。以目前的技術和頻寬來看,沒有辦法自網路傳遞許可的檔案中聽到好的聲音品質,所以古典樂迷還是「乖乖」地聽唱片。所以一旦喜歡上了古典音樂,必須要有跑唱片行掏錢的準備,不是上KK BOX或ezpeer就可以解決的。現在如此,以前也是如此,所以我在當兵後,每個月固定有五、六千元的軍餉,而且又不必擔心吃住開銷時,才開始把錢往唱片行貢獻。

thirty_two_short_films_about_glenn_gould.jpg認識GG,並不是主要透過古典音樂唱片,而是加拿大導演馮梭瓦‧吉哈德(François Girard)所拍的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而且我也不是先看到電影,而是看到相關的資料以及這部電影的海報,跑去買了電影的原聲帶,也在那個時候新力音樂推出了GG的一套兩張精選image,分成bach和not bach兩張CD。聽完這兩張精選,算是半被GG嚇到了,趕緊去買他最負盛名的J.S.巴哈《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來聽,就全然被震驚,從此被GG收服。只是那時我聽到的版本是1981年的版本,不是當年GG 23歲時震驚樂界,賦予此曲全新生命的1955年版。等到後來慢慢涉略一些GG的唱片版本知識,懂得去找來1955年版,可是,聽過1981年道行更高的詮釋之後,聽1955年版總覺得年輕氣盛,曾經滄海。因此我就比一些樂迷少了另一次震撼,有人可能是聽過1955年版,大讚之餘,再聽1981年版,在無可再高的高峰上硬是再翻出千堆雪。

我聽得晚,開始買GG的唱片已經是新力音樂時代,1992年重新發了紀念GG逝世10週年的「The Glenn Gould Edition」白色系列封面的版本,有組套有零賣,套裝一共有七套。因為先前我已經零星買了幾張,所以就沒有打套裝的主意,看到什麼收什麼,到現在加上2000年之後新力音樂又出的新版GG紙盒包新版唱片,算算也買了57張CD。上個月唱片公司推出大全集,將以往發行過黑膠的唱片重新拿來出版成CD,封面以原先黑膠的封面處理,一共有80張,但不包括GG逝世10週年「The Glenn Gould Edition」發行時首度以CD形式發行的錄音。這大全集也不夠全呀。

GGCD.jpg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antasy.jpg

為了想吃到唐僧肉,為了騙倒前往西天取經的唐三藏師徒四人,眾妖精各顯神通合力變出一座龐大的機場和候機室,也煞有介事地假扮成等候登機的客人和航空公司人員……。這是林奕華《西遊記》的開場,在觀眾還在入座觀眾席的燈還沒暗下時,舞台上便開始登機的演出。即使宣傳海報就是以機場候機室當作背景,我還是被這樣的開場震了一下,感覺還滿不錯的嘛。不過就在燈暗、劇情(如果算劇情的話)開始進行,說是唐三藏臨時取消不來了(這是誰傳來的消息?三藏大師撥電話來取消機位的嗎?)之後,眾妖怪相互怪罪打鬧之後,一切就不妙了。

包括中場休息長達四小時的《西遊記》打打鬧鬧,但結構很明顯,全劇成四段,上下半場各一段,四段主題分別是「人人都愛豬八戒」、「人人都怕孫悟空」、「人人都恨唐三藏」、「人人都看不見沙悟淨」,每一段都會穿插一段影片,自稱是吳承恩的人在不同身份的不同旅行狀態,分別呈現豬八戒、孫悟空、唐三藏、沙悟淨的個性,當作是每一段落的楔子影片。豬八戒愛吃、誇大,孫悟空急躁、求勝,唐三藏好為人師,沙悟淨沈穩、低調,從影片到舞台上的表演,藉著旅行這個不斷穿插的主題來勾勒現代人的各種慾望。

主題很清晰,想法很有趣,意圖富有哲思,由此論述來看,應該會是一部很不錯的作品。可是不會這可能是一篇良好的論文:理性地爬梳、建構理論和找出新的詮釋觀點,就會因此可以成為一部好的表演藝術作品。所以自好幾年以前我就不參加什麼演後座談之類的活動,因為通常編、導會在這種場合挑明了說這齣戲的主旨是什麼(就算一開始沒想到要說,觀眾也會很用功地問),彷彿主旨、主題、用意、企圖正確了,一齣戲就該成功,觀眾也沒話可說。編、導把主題解釋清楚了,觀眾也就該明白剛剛可能霧裡看花完全摸不透的一切,就覺得座談上說得真好呀,原來是這個意思,我懂了我懂了,皆大歡喜興高采烈地回家。如果有這麼簡單就好了。如果真的覺得是這麼簡單也就真的大事不好了。

以上所提的那些,或許可以稱之為作品的「骨架」,若是骨架之外血肉不足實在無濟於事。觀眾看得到的大部分就是血肉形體,進而由此觀察內裡骨架狀況。直接拿出X光片來證明骨架良好,那也太無味了。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跟朋友開玩笑說,年紀變大跟著改變的就是會想多吃一點蔬菜勝過肉類。也不知道我自己的感覺是導因於這兩年比較常看健康類書籍的關係,還是真的身體反應的緣故,還是自己這兩年來「訓練」的成果,近來我想吃蔬果的慾望是大於肉類的,也常常自己打蔬果汁補充一天到晚外食所不足的纖維素。我的蔬果之當中,胡蘿蔔一直是少不了的蔬菜,可是最近一兩周我到自家巷口的熊威超市採買蔬菜時,發現胡蘿蔔不是從美國來,就是從北海道來,讓我頗為不解又生氣。

通路商採買國外食材的因素,最大者當然是其中的成本、利潤等等因素,可是一家連鎖超市竟然只供應單一進口品項的某種蔬果,讓我不得不懷疑期間到底怎麼了。對於要求新鮮的農產品,沒有當地的選擇,卻要吃搭船搭飛機長途跋涉還得經過各種保鮮處理手續而來的不新鮮產品,我有各種不安,這不安也反映在最近讀的兩本書,吳音寧的《江湖在哪裡》,以及珍‧古德的《用心飲食》。這兩本書談的東西很大,我這邊文章談不下,而是我在由這一連串的聯想過程裡面,想到珍‧古德說現代人花太多時間、心思在吃東西上,反映出現代人生活的貧乏。

真的是這樣嗎?那我那麼喜歡看日本台的飲食節目之類的,反映出我是如何貧乏的人?不過我想我還是不要過度解釋,珍‧古德的原意比較著重在人類不要為了追求過度精緻飲食因此而耗竭過多地球能源,而這一點和喜歡看美食節目裡那種忠於自然原味(特別是日式)的訴求還比較類似,想辦法人工精密餵養出來的美式牛肉、鵝肝等等就算了吧。

而這種美食節目的風潮也反映在好萊塢的電影上,前兩個月就有《料理鼠王》(Ratatouille《料理絕配》(No Reservations兩部電影在台灣上映,兩部片吸引我去看的第一原因竟也都是因為美食題材,想看動畫怎麼做美食題材,想看好萊塢帥哥美女怎麼在廚房透過道道美食談戀愛。
%E9%BC%A0%E7%8E%8B.jpg %E7%B5%95%E9%85%8D.jpg《料理鼠王》的作法像動畫遠大於像美食節目,透過動畫專長的不可能的設定(老鼠當廚師)來引發各種噱頭,然後一連串引發即將揭破這種不可能的設定緊張情節將高潮推向最後的廚師與美食評論家的對決,美食評論家的最後評語也讓許多觀眾無條件接受:「從各種方面來看,評論的工作是容易的,我們冒很少的風險,享有崇高的地位,讓別人將他們的心血結晶供我們評論。」這是評論開頭的第一句話,也讓我在電影院裡面感到震動。後續的評語表達了一位懂得作品真正精神的評論家,在面對自己的特權和遇到的作品難題時所做的最大尊重和選擇(參考附錄原文)。怎麼用尊重的態度去面對每一道食物中的大千世界,更引發我去想所有的評論者面對作品時態度該是如何。這部電影裡面所展現的食物美好之處不像日本電視美食節目般弄得美麗無比,我覺得皮克斯很瞭解動畫的本質,避開了不是真正食物畫面無法引法美味感受的難處,而是藉由食物引發出來的人情世故,把故事和人情說得十分動人。

但是《料理絕配》就令人傷腦筋了,雖然要秉持著前一段講的評論人對於作品尊重的心,但這部影片還是可以說是食材鮮美多樣,但調味失當,浪費好材料。有著美女(凱撒琳‧麗塔瓊斯)、俊男(亞倫‧艾克哈特),還有《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的小童星(艾比蓋爾‧伯絲琳Abigail Breslin),有著吸引人的衝突點:失去媽媽的小孩到當大廚的阿姨家適應生活,法國料理大廚和義大利料理底子的新來二廚,男女廚師較勁卻又互助,同時協助小孩適應生活。這應該是很充分的材料,可是電影大廚料理出來的卻完全走味,男女情感缺乏足夠醞釀和情境,小孩子成為可怕的小惡魔,大量的餐廳、廚房場景只是背景設定裝飾用的道具,食物對於主角的意義像是不得不然的職業,無法挑動人心。只有用義大利麵騙小孩子吃飯那一段才見到食物在這部片的一點點作用,既然如此,那放在法國餐廳做什麼?安排一位在義大利學菜的二廚來做什麼?法國菜的精細和層次,對比義大利菜的熱情和不羈,這也是很好的對比,但看來拍這部電影的人大概常去的就是連鎖速食店吧,這部片比較像是速食愛情。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光線熱烈地照下來,小方覺得自己是一尾在鍋中煎煮的魚,可以感覺到紫外線滲透到皮膚裡,黑色素開始聚集。小方心滿意足地感受體內的黝黑大軍聚集,甚至可以聞到皮膚漸漸轉紅熟透的成熟味道。

小方從小長得細皮嫩肉眼睛又大,到高中之前一直是被人認為好看的那一種人,但這幾年卻產生男性審美觀的大逆轉,以往被他鄙視的黑嘛嘛皮膚和小眼睛搖身一變成為型男首選。小方氣極,為了扳回以往投注在他身上的目光,小方瞇著眼睛決定豁出去。

「登」的一聲,時間到,小方走出日曬機,迫不及待地照鏡子看自己的膚色,剛剛曬了超量的二十分鐘。他想像,過兩天等膚色變黑,就等到他來照亮別人的眼睛了。


(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7.9.12)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篇姑獲鳥的文章,懷胎過久,產出困難。

一直想不出來如何寫閱讀京極夏彥《姑獲鳥之夏》的感受,那閱讀的過程像是攀登一座高山,過程崎嶇勞苦,可是卻又風光旖旎。可是要怎麼講那旖旎的風光呢?沒有真正見識過美景的多說也無法明瞭,見過美景的,好像也只能直呼「好美好美」!像是茱蒂‧福斯特在《接觸未來》(Contact)電影版裡面飾演的進行星際之旅的科學家面對美麗的宇宙只能直呼:「太美了,應該派個詩人來的。」

詩人呀。我以為詩的本質、詩人的工作是找出所觀察事物最精粹,或是詩人以為最精粹的部分,抽像分析後以具體的意向再現出來。要談一本被歸類為推理小說的作品,可不能像詩人一樣把最精確的本質表露出來,那就完蛋了,犯了寫推理小說感想的大忌。可是那閱讀的美好如何表現?也許這就是此文難產的第一原因。(姑獲鳥慢慢形成……)

1UH001-wi300.jpg閱讀京極夏彥之前,我在MSN的暱稱上寫了跟京極堂相關的字句,馬上便有朋友過來「投誠」,表明自己是京極夏彥的忠誠粉絲〈簡媜說,粉絲的進階級就是粿條,讓我樂不可支〉,她非常想知道這位作者的腦袋裡裝的到底是什麼。這位非常聰慧的朋友如此講,讓我非常驚訝,心中對這位作者未讀便先敬畏三分起來。

一翻開《姑獲鳥之夏》,我反而是被京極夏彥給嚇到,這位仁兄怎麼這麼大膽,在一本小說開始的第一章便來個柏拉圖《對話錄》式的哲學對談,而且篇幅還不短,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這個開頭嚇到,因此裹足不前。相較於十年前後這本書兩個譯本的銷售狀況,推理閱讀在臺灣辛勤耕耘十來年後,應該算是開花結果了,新版的《姑獲鳥之夏》獲得很好的迴響,讀者不會被那抽像說理、瞭解後卻又迷人萬分的第一章嚇到,進而願意「忍受」下來而得以開始一趟令大腦驚喜萬分的旅程。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pfox.jpg
(圖片來源:http://www.am-soft.com/pprince.removed.htm)

小王子又回來了,回到我的記憶中,回到我的眼簾裡,回到掌控我淚水的閘門。擺放詩集的長櫃前立著兩隻黃色的狐狸,一隻往前迎風,一隻擺首回顧,是我的大學畢業禮物。擦拭詩櫃時卻折斷了往前的那隻,剩下的狐狸頻頻回顧,而孤單還是孤單,一直到小王子出現。

狐狸不知道小王子從哪裡來的,只是偶然地遇見,小王子發出一句由衷的讚美,「你長得很好看喔:」小王子從沒看過狐狸,也不知道牠是哪一種生物,有什麼樣的習性,只是由他所見到的美好來想像這個遇到的生物,一個未來會為他哭泣的朋友。

我抽出抽屜中的錢袋,裡面裝著從前出國時用剩下的錢幣,有日本、英國、法國三個國家的錢幣,花花綠綠的,都是回國時用剩下來的紀念,其中唯一一張是特意留下來的,藍色的50元舊法郎,小王子乖巧地站立在紙幣上頭,還有三隻藏在浮水印中的小羊。法國人把聖修伯里和小王子放在每天使用的貨幣上,還有德布西,居里夫人,真的是最浪漫的國家。(變成歐元之後,真是可惜了。)可是走在巴黎的時候一點都不喜歡這個城市,等到開始覺得有點意思了,卻要走了,然後就在往後的日子裡一直回味回味,又不敢想得太用力,怕會像嚼口香糖一般味道越來越淡。
當你像小王子般出現時,讓我的頻頻回顧有了新的注意力,看見你金色的頭髮和淡藍色的衣裳,我像狐狸般地愣住了,看見了一個全新的物種,開了全新的眼界。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被誠品的朋友抓去要辦系列活動,但因為我的工作裡面有太多類似的事情,所以直覺地想推掉。反正一開始也不是想找我,是想透過我找主編同事來做,人家聽到編輯會覺得有文化,但聽到企畫會覺得充滿銅臭(但可憐都一樣沒有錢)。後來種種原因(不多說了)就接下吧,馬上找居Q來幫忙一起玩,心裡想,怎樣也要有惡搞成分在,不然就太像工作了,而且這次沒有以往工作上的負擔,就玩狠一點吧。

不過我們這些人,要怎麼玩狠也只是微奸微惡,耍一些小把戲,所以後來整個活動由文學調性轉向比較文化產業操作層面的,以比較詼諧地由藝文從業青年苦海求生的定位來設定,火速跟居Q討論之後,便出現了現在這樣的的活動樣貌。原本設定第一個月談文化面貌和音樂,第二個月談電影和出版,結果中間殺出一個中秋節,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音樂的部分延伸到第二個月第一周去。

秉持著苦海求生也要惡搞的心,讓大家看看真正在產業裡打滾混取微薄小錢生活,同時想帶著一點自己的趣味和想法的新一代文藝青年是怎麼生活過來的。當然,裡面有大半不只是混取微薄小錢,各式各樣的求生方式令人驚豔。(想知道怎麼錢滾錢過文藝生活,請10/30來和墾丁男孩切磋。)

總之,歡迎大家來玩,九月開始每周二晚上7:30~8:30,在誠品信義店3樓的文學館。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3樓。搭捷運請搭到市政府捷運站。)

我不是文藝青年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xin_05010422094696831991.jpg


李安《色,戒》預告片出來了,感覺好像王家衛拍《鐵面特警隊》。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接到同學的轉信,請大家上網連署。平常我很懶惰的,沒看到標題明確說明是什麼,我就會不開信,但這封信我放了一天,最後還是打開了,我怕是蘇案或是樂生或是松菸之類的連署,我不能這樣錯過。

打開信之後,讓我憤怒異常,這是某立委請大家連署通過性侵犯施以鞭刑的連鎖信。

當下我立刻以「全部回覆」回信,表達我的反對和怒氣。我難以想像為什麼臺灣人願意加以更多的刑罰、更多不人道的手段來自我束縛?甚至用充滿報復與噬血的心理和手段來面對犯罪,我們已經有滿天飛舞的噬血媒體了,大家還不過癮嗎?或者是被噬血媒體養成的,必須看到更嚴厲加劇的手段才能滿足?該立委以往的「政績」我不清楚,但推動鞭刑的說法振振有詞,訴求的不外是:被性侵者的可憐,以及鞭刑的可遏阻效用。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置入性侵者的身份,而是置入被害人這邊,還說:想想看,如果是你的女兒受到如此的遭遇…。

這樣的方法,利用人的被害想像,鼓起人民的憤怒,發動腎上腺素,當然一定認為這些色狼該逮該罰,如果鞭刑可以讓他們害怕,那何不就通過鞭刑。更何況,連署網頁說道大部分的民眾支持鞭刑,只是學者反對,學者都是蛋頭,關在象牙塔裡夸夸其言者,不必鳥他們。

但如果不只是分泌憤怒想像的腎上腺素,多分泌一點多巴胺讓腦筋活化一下思考一下,所謂刑罰到底是什麼?以及目前的檢調配合和司法現狀是如何?怎麼願意讓控制人民的制度,而且是常常溢出軌來執行的制度,賦予更新的武器來箝制人民呢?所有的刑罰問題一定得要全盤考量,如果一件一件拆開來看,偷窺的要廷杖、性侵的要鞭刑、竊盜的要被剁手,到頭來聚在一起看,會發現我們生活在一個比監獄更嚴酷的社會,被關的是我們自己。

kieslows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